在規劃中國旅遊或處理文書作業時,經常會遇到需要用到「中國大陸各省簡稱」的情況。這些簡稱不只是方便稱呼,很多還藏著有趣的歷史淵源。像是廣東省簡稱「粵」,就跟古代百越民族有關;而福建省簡稱「閩」,則是來自境內的閩江。這些簡稱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像是車牌號碼、新聞報導都會用到。
中國大陸的省份簡稱主要分為幾種類型:有用地理位置命名的,像是「豫」代表河南(古稱豫州);有用境內山川命名的,像是「湘」來自湖南的湘江;還有用古國名或歷史淵源的,像是山東簡稱「魯」就源自春秋時期的魯國。這些簡稱不只是代號,更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涵。
下面整理了一份中國大陸各省簡稱對照表,方便大家查詢:
省份全稱 | 簡稱 | 省會 | 常見使用場景 |
---|---|---|---|
北京市 | 京 | 北京 | 車牌、政府文件 |
上海市 | 滬 | 上海 | 金融交易、商業合約 |
江蘇省 | 蘇 | 南京 | 學術論文、歷史文獻 |
浙江省 | 浙 | 杭州 | 電子商務、旅遊宣傳 |
廣東省 | 粵 | 廣州 | 粵菜、粵語文化 |
四川省 | 川 | 成都 | 川菜、地理標示 |
湖北省 | 鄂 | 武漢 | 歷史記載、考古研究 |
陝西省 | 陝/秦 | 西安 | 文物保護、旅遊指南 |
在實際使用上要注意,有些省份有兩個常用簡稱,像是陝西可以叫「陝」或「秦」,甘肅可以稱「甘」或「隴」。這些簡稱在正式文件上通常會固定使用其中一個,但在日常對話中就比較隨意。另外像內蒙古自治區簡稱「蒙」,但要注意跟蒙古國區分,在正式場合通常會寫全稱避免混淆。
這些簡稱在台灣也經常會接觸到,特別是做兩岸貿易或處理海關文件時。像是從「浙」進口的茶葉、標註「粵」字的廣東點心,都是很常見的例子。了解這些簡稱不僅能幫助文書作業,也是認識中國地理文化的好方法。
中國大陸各省簡稱怎麼來的?歷史淵源大解析,這個問題其實超有趣的!這些簡稱可不是隨便亂取的,每個背後都有滿滿的故事,有些甚至從古代用到現在。像是「冀」、「豫」這些聽起來很文言的簡稱,其實都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國名或地理稱呼演變來的,用了幾千年都沒變過耶!
說到簡稱的來源,大概可以分成這幾類:
簡稱類型 | 例子 | 歷史淵源 |
---|---|---|
古國名/古地名 | 晉(山西)、魯(山東) |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名,像山西是晉國故地 |
山川河流 | 湘(湖南)、閩(福建) | 湖南有湘江,福建有閩江,直接用最有名的水系當代表 |
歷史行政區劃 | 粵(廣東)、桂(廣西) | 唐代設嶺南道,廣東屬粵地,廣西屬桂管,名稱就這樣保留下來 |
特殊典故 | 滬(上海)、渝(重慶) | 上海因吳淞江下游古稱「滬瀆」,重慶隋朝時改稱渝州 |
特別要提的是像「川」這個簡稱,四川明明有四條大河,但為什麼不叫「四」而叫「川」?其實是因為宋朝設「川峽四路」行政區,簡稱「四川路」,後來「川」就變成代表字了。還有安徽的「皖」也很特別,是來自春秋時期的皖國,雖然現在知道的人不多,但這個古稱意外地被保留下來了。
有些簡稱的演變過程真的會讓人會心一笑,像甘肅簡稱「甘」或「隴」,因為古代隴西郡太有名,但省內又有甘州(張掖)和肅州(酒泉),最後就兩個都用。而雲南簡稱「滇」則是因為滇池太重要,從戰國時期的滇國就一直用到現在,連雲南的車牌都是「雲A」開頭,超有歷史感的啦!
去中國旅遊必看!各省簡稱對照表懶人包,幫你快速搞懂中國各地的簡稱,以後看車牌、查地圖就不會霧煞煞啦~中國這麼大,每個省都有自己的簡稱,有些是取名字第一個字,有些是歷史沿用下來的古稱,第一次看到真的會搞混。像小編之前去上海,看到「滬」開頭的車牌還想說這是哪裡,後來才知道原來是上海的簡稱啊!
為了讓大家旅遊更順利,特別整理這份對照表,收錄中國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的簡稱。這些簡稱在當地很常用,像是高鐵站名、車牌號碼都會看到,記起來真的超實用。特別是自由行的朋友,看懂簡稱才能避免搭錯車或走錯路喔!
全稱 | 簡稱 | 特別說明 |
---|---|---|
北京市 | 京 | 首都,車牌常見「京A」「京B」 |
上海市 | 滬 | 取自古代漁具「滬瀆」 |
天津市 | 津 | 意為「天子渡口」 |
重慶市 | 渝 | 古代屬渝州 |
廣東省 | 粵 | 別稱「南粵」,車牌「粵」 |
福建省 | 閩 | 古代閩越族聚居地 |
浙江省 | 浙 | 錢塘江古稱浙江 |
江蘇省 | 蘇 | 取自清朝「江蘇布政使司」 |
四川省 | 川 | 因境內四大川江得名 |
湖北省 | 鄂 | 古代鄂國所在地 |
湖南省 | 湘 | 因湘江貫穿全境 |
河南省 | 豫 | 古代屬豫州 |
河北省 | 冀 | 古代屬冀州 |
山東省 | 魯 | 春秋時期魯國所在地 |
山西省 | 晉 | 春秋時期晉國所在地 |
陝西省 | 陝/秦 | 簡稱「陝」或「秦」 |
安徽省 | 皖 | 境內有皖山 |
江西省 | 贛 | 因贛江得名 |
海南省 | 瓊 | 古代稱瓊州 |
台灣省 | 台 | 中國政府稱台灣為「台」 |
香港特別行政區 | 港 | 車牌常見「港」字 |
澳門特別行政區 | 澳 | 車牌常見「澳」字 |
除了表格裡的簡稱,有些地方還有更口語化的叫法。比如廣東人常自稱「粵」,福建人會說「閩南」「閩北」,四川人則習慣說「巴蜀大地」。這些稱呼在當地人的對話中很常見,聽懂的話會覺得特別親切。另外要注意的是,有些簡稱寫法跟讀音不太一樣,像「贛」讀作「ㄍㄢˋ」、「皖」讀作「ㄨㄢˇ」,第一次看到可能會念錯呢!
為什麼台灣人容易搞混中國省份簡稱?其實這跟我們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環境有很大關係。台灣的教科書和媒體對於中國地理的介紹相對簡略,加上日常生活中很少實際接觸這些省份簡稱,自然就容易記錯或搞混。像是有朋友曾經把”鄂”記成湖北的簡稱,結果發現其實是”鄂”代表湖北,”湘”才是湖南,這種混淆真的很常見。
另一個原因是這些簡稱很多都來自古地名或歷史淵源,對台灣人來說比較陌生。比如”閩”代表福建、”粵”是廣東,這些用字在台灣日常對話中幾乎用不到。反觀台灣的縣市簡稱就直觀多了,像是”北”台北、”高”高雄,簡單好記多了。
下面整理幾個台灣人最容易搞混的中國省份簡稱:
省份 | 正確簡稱 | 常見錯誤 |
---|---|---|
湖北 | 鄂 | 湘、楚 |
湖南 | 湘 | 鄂 |
福建 | 閩 | 福 |
廣東 | 粵 | 廣 |
江西 | 贛 | 江 |
其實這種混淆也不是台灣人專利,連中國當地人也常會搞錯。像是”晉”代表山西,但很多人會誤以為是陝西的簡稱。畢竟中國省份多達23個,每個都有自己獨特的簡稱,要全部記清楚真的需要花點功夫。
有趣的是,有些簡稱反而因為台灣的飲食文化變得比較熟悉。像是”川”菜、”湘”菜這些餐廳招牌,讓台灣人對四川、湖南的簡稱印象特別深刻。但像”甘肅”簡稱”隴”、”安徽”簡稱”皖”這種就真的比較冷門,就連常去中國旅遊的台灣朋友也未必記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