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幫朋友看新房子,發現很多建案的規格表都寫著「公分釐米」這種單位,說真的第一次看到還愣了一下。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台灣常見的長度單位混用現象,今天就來聊聊這個生活中超常用卻容易被忽略的小細節。
說到買新房子,最重要的就是確認每個空間的實際大小。現在很多建商會同時標示兩種單位,像主臥室可能寫「360×420公分」或「3.6×4.2米」,但廚房檯面高度又用「85厘米」。這種混用狀況常讓看屋的人要自己換算,超麻煩的!這裡整理幾個常見的居家尺寸對照:
空間部位 | 公分(cm) | 米(m) | 毫米(mm) |
---|---|---|---|
標準房門高度 | 210 | 2.1 | 2100 |
餐桌常見高度 | 75 | 0.75 | 750 |
單人床寬度 | 105 | 1.05 | 1050 |
樓梯階高 | 18 | 0.18 | 180 |
其實在台灣的建築業,師傅們最習慣用的還是公分和台尺。像我們常聽到「這面牆要打掉30公分」,或是「廚具要做85公分高」,反而很少人會說「0.3米」或「850毫米」。不過現在年輕一代的設計師都受國際教育影響,開始改用米制單位,才會出現這種單位混用的過渡期現象。
最近陪朋友去看預售屋,銷售人員拿著平面圖介紹:「主臥室有3米6乘4米2喔!」結果我朋友馬上問:「那是幾坪啊?」現場就陷入一陣沉默,因為要先把米換算成公分,再用公分去算坪數。這種情況真的超常見,建議大家看屋前先把換算記熟,1米=100公分=1000毫米,1坪約等於3.3058平方公尺,這樣才不會被銷售話術搞得頭昏眼花。
1. 公分釐米換算超簡單!台灣人常用的長度單位對照表來啦~每次看到網購商品尺寸或是食譜標示用公分或釐米,是不是常常覺得很混亂啊?其實台灣人最習慣用公分,但有些進口商品會用釐米標示,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超實用的對照表,讓你一秒看懂不用再換算到頭痛!
先跟大家說個小知識,其實1公分就等於1釐米啦!只是說法不同而已,公分是台灣常用的說法,釐米則是中國大陸的用法。不過因為台灣人比較習慣用公分,所以看到釐米的時候還是會有點困惑對吧?這邊整理幾個日常生活最常遇到的長度單位對照:
台灣常用單位 | 中國大陸單位 | 實際長度 |
---|---|---|
1公分 | 1釐米 | 0.01公尺 |
10公分 | 10釐米 | 0.1公尺 |
30公分 | 30釐米 | 約1英尺 |
100公分 | 100釐米 | 1公尺 |
像是買家具的時候最常遇到這個問題,有些IKEA的商品會標示釐米,其實就是把我們習慣的公分數字直接套用就好。比如說一個60釐米的櫃子,就是60公分啦!還有女生買包包也很常用到,25釐米的包包就是25公分,完全不用換算超方便的。
另外在廚房做菜的時候,食譜上寫的釐米也不用緊張。像是要求把紅蘿蔔切3釐米長,就是切3公分的意思。還有買魚的時候,市場阿姨說這條魚有40幾釐米,其實就是40幾公分啦!記住這個小技巧,以後不管看到什麼單位都不會搞混囉~
2. 為什麼台灣人愛用公分?釐米其實更精準你知道嗎?這個問題其實跟台灣人的生活習慣和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在台灣,我們從小學開始就被教導使用「公分」這個單位,課本、尺規、甚至菜市場阿嬤賣布都這樣講,久而久之就變成約定俗成的用法啦!但你知道嗎?「釐米」才是國際通用的正式名稱,而且從字面上來看更精準呢。
「公分」這個詞其實是從日治時期留下來的習慣用語,當時日本人把centimeter翻譯成「センチメートル」,台灣人就簡化成「公分」來使用。有趣的是,中國大陸和香港都是用「釐米」,只有台灣和日本還在用「公分」。這就像我們說「便利商店」而不是「超市」一樣,都是語言演變過程中留下的特色。
說到精準度,「釐米」這個翻譯其實更貼近原意。centi-在拉丁文裡是「百分之一」的意思,meter是「米」,所以「釐米」就是「百分之一米」的意思,完全符合國際單位制的定義。反觀「公分」的「公」雖然也有「百分之一」的意思(來自法語centi-的翻譯),但對一般人來說就沒那麼直觀了。
單位名稱 | 使用地區 | 字面意義 | 常見使用場景 |
---|---|---|---|
公分 | 台灣、日本 | 百分之一(公)的米 | 日常測量、布匹買賣 |
釐米 | 中國、香港 | 百分之一(釐)的米 | 科學研究、國際文件 |
雖然現在學校教科書已經慢慢改用「釐米」了,但台灣人還是改不掉說「公分」的習慣。你去文具店買尺,老闆問你要15公分還是30公分的;去買窗簾,師傅也是用公分在量尺寸。這種生活用語真的很難改,就像我們還是會說「拜拜」而不是「再見」一樣自然。就連政府單位的公文,也常常看到「公分」和「釐米」混用的情況呢。
有趣的是,年輕一代可能比較容易接受「釐米」這個說法,因為現在很多進口商品和國際規格都標示釐米。像是買韓國衣服會看到「肩寬40cm」,日本文具標「15cm定規」,這些外來品慢慢影響著我們的用法。不過要完全取代「公分」這個深入民心的詞,可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啦!
3. 如何快速換算公分和釐米?3個小技巧一次學會
每次看到公分和釐米就頭痛嗎?其實這兩個單位根本就是一樣的東西啦!在台灣我們習慣說「公分」,中國大陸則常用「釐米」,但其實1公分=1釐米,完全不需要換算。不過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怎麼應用,這邊分享3個超實用的小技巧,讓你以後看到這兩個單位都不會再搞混。
首先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記住「公分=釐米」這個等式。很多人在買東西或看尺寸時都會糾結,但其實這兩個單位是完全等值的。比如說一件衣服標示衣長60釐米,那就是60公分,完全不需要換算。為了讓大家更清楚,這邊整理一個常見長度對照表:
公分 | 釐米 | 實際長度範例 |
---|---|---|
1 | 1 | 一顆綠豆的寬度 |
10 | 10 | 一張信用卡的長度 |
30 | 30 | A4紙的寬度 |
100 | 100 | 一把尺的長度 |
第二個技巧是善用手指來記憶。一般人食指的寬度大約就是1公分(也就是1釐米),這個方法特別適合臨時需要估算長度時使用。比如說要量一個盒子的厚度,用手指比一下大概有3指寬,那就是3公分/釐米左右。當然這只是粗略估算,但對於日常生活來說已經很夠用了。
第三個技巧是把手機當成隨身尺。現在很多手機的長度都在14-16公分之間,可以當作參考基準。比如說iPhone 13的長度是14.67公分,如果你知道這個數字,遇到需要估算長度的時候就可以拿手機來比對。這個方法特別適合在網購時,對商品尺寸沒有概念的時候使用。只要記住自己手機的長度,就能快速判斷其他物品的大小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