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六十四卦順序,其實就像我們台灣人拜拜的流程一樣,看似複雜但都有它的道理在。易經六十四卦的排列可不是隨便排的,從乾卦開始到未濟卦結束,這個順序被稱為「通行本卦序」,是我們現在最常見的版本。不過你知道嗎?早在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本裡,卦序就和現在不一樣了,這就像我們台南的擔仔麵和台北的做法不同,但都好吃啦!
先來看看這個基本卦序表,就像我們看捷運路線圖一樣清楚:
卦序 | 卦名 | 卦象 | 上卦 | 下卦 |
---|---|---|---|---|
1 | 乾 | ☰ | 乾 | 乾 |
2 | 坤 | ☷ | 坤 | 坤 |
3 | 屯 | ☳ | 坎 | 震 |
… | … | … | … | … |
64 | 未濟 | ☲ | 離 | 坎 |
這個排列方式其實暗藏玄機,就像我們台灣人泡茶的步驟一樣講究。前三十卦講的是天道,後三十四卦講的是人道,中間還藏著「非覆即變」的規律。覆卦就像把碗倒過來看,變卦則是陰陽互換,比如屯卦(☳)和蒙卦(☶)就是互為覆卦的關係。
有趣的是,這個順序和我們台灣人熟悉的農民曆也有關聯。比如從乾卦到離卦這三十卦,剛好對應農曆的上半月;從咸卦到未濟卦這三十四卦,則對應下半月。古人把卦序和自然節氣搭配得剛剛好,就像我們辦桌時上菜的順序一樣講究時機。
另外還有一種「八宮卦序」,這種排法就像我們整理神明桌一樣,把同家族的卦象放在一起。乾宮、震宮、坎宮、艮宮、坤宮、巽宮、離宮、兌宮各領八個卦,這種分法在占卜時特別好用,就像我們台灣人求籤問事要對照解籤本一樣方便。
六十四卦順序是誰排的?原來背後有這些故事
大家學易經的時候,一定會好奇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到底是怎麼來的。其實這個順序最早出現在《周易》這本書裡,相傳是周文王被商紂王關在羑里時,花了七年時間重新整理編排的。文王不僅把八卦兩兩相疊變成六十四卦,還為每個卦寫了卦辭,讓易經從單純的占卜工具變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
說到卦序的奧妙,最經典的就是「非覆即變」的排列原則。簡單來說,相鄰的兩個卦要麼是上下顛倒的關係(比如「屯卦」和「蒙卦」),要麼是陰陽完全相反的關係(比如「乾卦」和「坤卦」)。這種編排方式讓六十四卦形成了一個環環相扣的系統,反映了古人對宇宙規律的理解。
卦序特點 | 具體表現 | 經典例子 |
---|---|---|
非覆關係 | 上下卦顛倒 | 屯卦(水雷)→蒙卦(山水) |
即變關係 | 陰陽爻相反 | 乾卦(全陽)→坤卦(全陰) |
卦組排列 | 每組兩卦相配 | 乾坤、屯蒙、需訟… |
除了文王的貢獻,後來孔子寫的《序卦傳》也專門解釋了卦序的邏輯。他從天地萬物生成的角度,說明為什麼「乾坤」要排在最前面,接著是「屯卦」代表萬物初生,然後是「蒙卦」象徵啟蒙教育。這種排列不是隨便決定的,而是有一套完整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在裡面。
有趣的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和現在通行本的卦序不太一樣。比如「乾卦」在帛書本排在第31位,這說明古代可能流傳著不同的卦序版本。不過現在大家熟悉的順序,還是以《周易》通行本為主,畢竟這套系統經過幾千年驗證,確實能自圓其說又富含哲理。
什麼時候開始用六十四卦?順序演變大公開
大家知道嗎?六十四卦其實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囉!最早記載在《周易》這本經典裡,當時主要是用來占卜跟解釋自然現象。不過最原始的卦序跟現在我們熟悉的《周易》順序不太一樣,經過好幾次演變才固定下來。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有趣的演變過程,順便分享幾個關鍵時期的卦序對照表,讓大家一目瞭然~
說到卦序的變化,最有名的就是「連山」、「歸藏」和「周易」這三種不同系統。傳說中「連山」以艮卦為首,強調山的連綿;「歸藏」以坤卦為首,重視大地包容;而現在通用的《周易》則是以乾、坤兩卦開頭。雖然前兩種已經失傳,但從出土文物和古籍記載還是能拼湊出一些線索。
時期 | 代表卦序 | 特色 | 現存證據 |
---|---|---|---|
夏商時期 | 連山卦序 | 以艮卦為首 | 古籍片段記載 |
商周之際 | 歸藏卦序 | 重視坤卦 | 出土簡牘殘片 |
西周以後 | 周易卦序 | 乾坤開頭,系統完整 | 完整傳世版本 |
到了漢代,學者們開始對卦序做更深入的研究,像京房創立的「八宮卦」就是另一種排列方式,把六十四卦分成八個宮位,每個宮位由一個純卦統領。這種排法在占卜上特別好用,所以一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在用。另外宋代邵雍提出的「先天六十四卦圓圖」也超有趣,把卦象排成圓形來表達陰陽消長的概念,跟傳統的線性排列完全不同呢!
其實從這些演變可以看出,古人對易經的理解一直在與時俱進。不同時代的學者會根據當時的需求和思想,發展出新的卦序解讀方式。像現在很多人學易經,除了看傳統卦序,也會參考這些變體來獲得更靈活的啟發喔!
易經六十四卦怎麼排?台灣老師傅的獨門記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把八卦兩兩相疊組合起來。老一輩的師傅都會用「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這套口訣來記住基礎八卦的排列順序,再搭配「上卦為天、下卦為地」的疊卦原則,就能輕鬆推演出六十四卦。
台灣傳統的記法會把八卦分成「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兩種排列方式。老師傅最愛用的是後天八卦,因為它跟方位、季節對應起來特別好記。比如說「離卦」代表南方、夏天,「坎卦」代表北方、冬天,這樣在排卦的時候腦中自然會有畫面。
下面這個表格是老師傅常用的六十四卦速記法,把八卦兩兩組合後的分類整理出來:
上卦\下卦 | 乾 ☰ | 兌 ☱ | 離 ☲ | 震 ☳ | 巽 ☴ | 坎 ☵ | 艮 ☶ | 坤 ☷ |
---|---|---|---|---|---|---|---|---|
乾 ☰ | 乾為天 | 澤天夬 | 火天大有 | 雷天大壯 | 風天小畜 | 水天需 | 山天大畜 | 地天泰 |
兌 ☱ | 天澤履 | 兌為澤 | 火澤睽 | 雷澤歸妹 | 風澤中孚 | 水澤節 | 山澤損 | 地澤臨 |
離 ☲ | 天火同人 | 澤火革 | 離為火 | 雷火豐 | 風火家人 | 水火既濟 | 山火賁 | 地火明夷 |
震 ☳ | 天雷無妄 | 澤雷隨 | 火雷噬嗑 | 震為雷 | 風雷益 | 水雷屯 | 山雷頤 | 地雷復 |
巽 ☴ | 天風姤 | 澤風大過 | 火風鼎 | 雷風恆 | 巽為風 | 水風井 | 山風蠱 | 地風升 |
坎 ☵ | 天水訟 | 澤水困 | 火水未濟 | 雷水解 | 風水渙 | 坎為水 | 山水蒙 | 地水師 |
艮 ☶ | 天山遯 | 澤山咸 | 火山旅 | 雷山小過 | 風山漸 | 水山蹇 | 艮為山 | 地山謙 |
坤 ☷ | 天地否 | 澤地萃 | 火地晉 | 雷地豫 | 風地觀 | 水地比 | 山地剝 | 坤為地 |
老一輩的師傅還會教一個小撇步:先把八卦的象徵物記熟,像是乾為天、坤為地、離為火、坎為水,這樣看到卦名時就能聯想到圖像。比如「火天大有」就是離卦在上、乾卦在下,想像太陽掛在天上照耀大地,自然就能記住這個卦象的排列組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