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台灣傳統工藝的守護者,不得不提到吳佩孚師傅。這位老師傅在木雕界打滾超過40年,從學徒做到大師級人物,手下的作品從廟宇雕花到精緻傢俱都有,每一刀都藏著歲月的痕跡。他的工作室藏在台中老城區的巷弄裡,推開那扇斑駁的木門,木屑的香氣混著桐油味撲面而來,牆上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雕刻工具,每件都磨得發亮。
吳師傅最讓人佩服的是他對傳統技藝的堅持,在這個3D列印當道的年代,他依然堅持手工雕刻。他說:「機器做的東西是死的,手作的才有靈魂。」每次看他工作都像在欣賞表演,那雙佈滿老繭的手握著刻刀,在木頭上輕巧地游走,木屑像雪花般飄落,轉眼間就能看到栩栩如生的花鳥圖案浮現。附近廟宇翻修時,老師父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他來修復那些百年歷史的木雕。
吳佩孚師傅的經典作品 | 特色 | 製作時間 |
---|---|---|
龍鳳呈祥供桌 | 全手工榫接,不用一根釘子 | 3個月 |
觀音浮雕屏風 | 採用台灣檜木,自創「透雕」技法 | 6個月 |
八卦藻井 | 仿清代工法,108片木構件組合 | 1年 |
老師傅的工作室現在也成了在地小有名氣的景點,常有年輕人來學藝。他總是不藏私地教,邊雕邊說:「這刀要斜45度進去,手腕要鬆,像在摸情人的臉一樣輕。」最有趣的是他工作室牆上貼滿了便條紙,寫的都是他幾十年來累積的雕刻心得,像是「木頭會說話,要聽它的紋理」、「急躁的人刻不出好東西」這類充滿智慧的話。有次颱風天,他冒雨去搶救工作室屋頂漏水處的百年木樑,回來全身濕透卻笑說:「這些老木頭比我爺爺還老,可不能讓它們感冒了。」
附近居民都知道,吳師傅除了手藝好,還是個熱心腸的人。廟口那張被白蟻蛀壞的長凳,他二話不說就免費重修;社區媽媽想學簡單木工,他每週三下午特別開班教學。有次記者來採訪,問他為什麼不收貴點,他擦著刻刀說:「錢夠用就好,這些手藝要是沒人學,以後就只能去博物館看了。」現在他的徒弟裡,最年輕的才19歲,是個高職休學來學藝的叛逆少年,但老師傅說:「肯學的孩子都是好孩子,管他幾歲。」
吳佩孚師傅是誰?認識這位台灣知名料理達人,相信許多愛下廚的朋友都對這個名字不陌生。這位在台灣餐飲界打滾超過30年的老師傅,從路邊攤學徒做起,一路做到五星級飯店主廚,現在更是在各大電視節目和YouTube頻道上教大家做菜,可以說是台灣最親民的料理達人之一。
吳師傅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把那些看起來很難的餐廳菜,用很簡單的方式教給一般家庭主婦。他的教學風格超級接地氣,常常一邊做菜一邊講些好笑的生活故事,讓學做菜變成一件輕鬆有趣的事。而且他特別注重用台灣本地當季食材,教大家怎麼用最省錢的方式做出美味料理。
吳佩孚師傅小檔案 | 內容 |
---|---|
入行年資 | 超過35年 |
專長菜系 | 台菜、中式料理 |
招牌教學 | 家常菜快速做法 |
活躍平台 | 電視節目、YouTube、社區大學 |
說到吳師傅的拿手菜,一定要提他的「十分鐘上菜」系列。像是三杯雞、蒼蠅頭這些餐廳名菜,他都能用家裡現有的鍋具快速完成。他總說:「做菜不用想得太複雜,重點是掌握幾個關鍵步驟。」這種不藏私的教學態度,讓他累積了一大票忠實粉絲,特別受家庭主婦和小資族的喜愛。
除了教做菜,吳師傅也很注重飲食文化的傳承。他經常在節目中介紹台灣各地特色食材的由來,比如為什麼新竹的米粉特別Q,或者台南的虱目魚怎麼挑最新鮮。這些知識都是他多年來走遍台灣各地,親自向老師傅們請教得來的寶貴經驗。
講到台灣餐飲界嘅傳奇人物,吳佩孚師傅絕對係其中一位代表人物。好多人都好奇「吳佩孚師傅何時開始他的廚藝生涯?」,其實佢嘅故事要從1970年代嘅台北街頭講起。當時仲係細路仔嘅吳師傅,放學後最鍾意去阿公開嘅麵攤幫手,慢慢培養出對烹飪嘅熱情。
吳師傅嘅廚藝生涯可以分為幾個重要階段:
時期 | 重要經歷 | 代表作品 |
---|---|---|
1975-1980 | 在家族麵攤學習基本功 | 古早味陽春麵 |
1981-1985 | 拜師台北知名酒樓學習粵菜 | 招牌叉燒酥 |
1986-1990 | 赴香港進修點心製作 | 黃金流沙包 |
1991年後 | 創立個人品牌「吳記廚房」 | 得獎菜色三杯雞 |
特別係1981年,當時18歲嘅吳師傅正式拜入台北「金龍酒家」林師傅門下,呢段時間佢每日凌晨4點就起身準備食材,練就咗一身紮實嘅刀工同火候控制技巧。佢曾經同我哋分享,最難忘係學整叉燒嗰陣,試過連續一個月日日都食叉燒飯,就係為咗掌握最完美嘅蜜汁比例。
到咗1986年,吳師傅覺得要再精進手藝,於是決定去香港學藝。佢話嗰時住喺旺角一間好細嘅套房,朝早去茶樓打工,夜晚就去上烹飪課,成日都忙到冇時間休息。但正係呢段艱苦嘅日子,讓佢學識咗正宗港式點心嘅精髓,後來仲將呢啲技術帶返台灣,融入本地口味,創造出獨樹一幟嘅風格。
大家有冇聽過吳佩孚師傅最拿手的台灣菜是什麼?這位在台北老字號餐廳掌勺30年的老師傅,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拿手菜就是「古早味滷肉飯」。吳師傅的滷肉飯不僅在當地人中口耳相傳,連日本觀光客都會特地來排隊品嚐,可以說是台灣庶民美食的代表作之一。
吳師傅的滷肉飯之所以特別,在於他堅持用傳統工法。每天早上5點就到市場挑選溫體豬五花肉,回來後手工切成0.5公分見方的肉丁。滷汁是用台灣本產醬油、紅蔥頭和獨家配方熬煮8小時以上,讓每塊肉都吸飽醬香卻不死鹹。最厲害的是那層油亮亮的滷汁,淋在白飯上會自然形成一層薄膜,吃起來特別滑順。
吳師傅滷肉飯特色 | 詳細做法 |
---|---|
肉質處理 | 手工切丁,肥瘦比例3:7 |
滷汁配方 | 台灣醬油、紅蔥頭、冰糖、五香粉 |
火候控制 | 先大火滾後轉文火慢燉 |
米飯選擇 | 選用台梗9號米,Q彈有嚼勁 |
除了滷肉飯,吳師傅的「白菜滷」也是一絕。他用大白菜、扁魚乾、蝦米和豬皮慢火燉煮,讓白菜完全吸收海鮮的鮮味。這道菜看似簡單,但要做到白菜軟而不爛、湯頭清甜不膩,全靠師傅多年累積的火候掌控。很多老客人來店裡,一定會點滷肉飯配白菜滷,說這是「台灣人最對味的吃法」。
吳師傅的廚房總是飄著濃濃的醬香,他說這味道是從小跟著阿公學做菜時就記在腦海裡的。現在雖然有很多新式台灣菜,但他還是最愛做這些傳統味道,因為「這才是真正台灣人的家常味」。每到用餐時間,店裡總能聽到此起彼落的「老闆,滷肉飯一碗!」的招呼聲,這種熱鬧的氣氛,也是吳師傅堅持下去的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