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冇諗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呢啲字其實同我哋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呢啲就係傳統嘅十二地支,唔單止用嚟記時辰,仲同生肖、方位、五行都有關聯。今日就同大家分享一下呢啲有趣嘅知識,等你可以同朋友仔吹水時多個話題!
十二地支時間對照表
地支 | 現代時間 | 俗稱 | 生肖 |
---|---|---|---|
子 | 23:00-01:00 | 夜半 | 鼠 |
丑 | 01:00-03:00 | 雞鳴 | 牛 |
寅 | 03:00-05:00 | 平旦 | 虎 |
卯 | 05:00-07:00 | 日出 | 兔 |
辰 | 07:00-09:00 | 食時 | 龍 |
巳 | 09:00-11:00 | 隅中 | 蛇 |
午 | 11:00-13:00 | 日中 | 馬 |
未 | 13:00-15:00 | 日昳 | 羊 |
以前啲人冇手錶,就靠觀察太陽位置同動物活動嚟判斷時間。例如「卯時」天光晒,兔子出嚟覓食;「午時」太陽正當中,馬匹要休息。而家我哋睇返呢套系統,真係覺得古人嘅智慧好勁!
仲有啲有趣嘅冷知識:地支唔單止代表時間,仲同方位有關。例如「子」代表正北,「午」代表正南,所以廣東話成日講「子午線」就係咁嚟。老人家成日話「沖太歲」,其實就係地支相沖嘅概念,例如鼠(子)同馬(午)相沖咁。
而家仲有唔少傳統習俗同地支有關。譬如搬屋要揀「辰時」(龍抬頭時段),開張要揀「巳時」(蛇代表智慧同靈活)。雖然現代人可能覺得迷信,但呢啲都係文化嘅一部分,了解下都幾有趣㗎!
農民曆時辰怎麼看?子醜寅卯辰巳午未對照表一次搞懂!每次翻農民曆總是被那些「子時」、「午時」搞得霧煞煞對吧?其實這些時辰對照現代時間超簡單,而且跟我們的日常生活作息超有關聯,像是「午時」就是中午吃飯時間,「子時」就是熬夜追劇的深夜時段啦!
老一輩常說的「時辰八字」就是靠這個來算的,每個時辰都代表2個小時,從晚上11點開始算起。這樣劃分其實超符合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奏,現在我們看吉時、算命、甚至中醫把脈都要參考這個呢!
下面這個對照表一定要存起來,下次看農民曆就不用再猜老半天啦:
時辰 | 現代時間 | 俗稱 |
---|---|---|
子時 | 23:00 – 01:00 | 夜半 |
丑時 | 01:00 – 03:00 | 雞鳴 |
寅時 | 03:00 – 05:00 | 平旦 |
卯時 | 05:00 – 07:00 | 日出 |
辰時 | 07:00 – 09:00 | 食時 |
巳時 | 09:00 – 11:00 | 隅中 |
午時 | 11:00 – 13:00 | 日中 |
未時 | 13:00 – 15:00 | 日昳 |
特別要注意的是,農民曆的日期變換是以「子時」為分界點,不是半夜12點喔!所以晚上11點到凌晨1點這段時間,雖然跨日但都算同一個時辰。像現在2025年9月1日23:24分,雖然已經快午夜,但還是算「子時」而不是換到隔天的時辰。
這些時辰名稱其實都跟古代人的生活觀察有關,像是「卯時」就是天剛亮兔子出來活動的時間,「午時」太陽在正中央影子最短。下次看古裝劇聽到「午時三刻問斬」就知道大概是現在的中午11點45分左右啦!
為什麼古人要用子醜寅卯來計時?12時辰的由來大公開
大家有沒有想過,古代沒有手錶的時候,他們到底是怎麼看時間的啊?其實古人超聰明的啦,他們用「子醜寅卯」這種十二地支來劃分時間,每個時辰大概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而且還跟日常生活超有關係的喔!
古人觀察到太陽的運行軌跡,把一天分成十二等份,用十二地支來命名。這樣不僅好記,還跟農作、作息緊密結合。像「卯時」就是早上5-7點,古人這時候都要起床準備下田工作;「午時」就是中午11-1點,太陽最猛的時候當然要休息吃飯啦!
下面這個表格讓你一秒看懂古代時辰跟現代時間的對應關係:
古代時辰 | 現代時間 | 生活作息 |
---|---|---|
子時 | 23-01 | 夜深人靜該睡覺了 |
丑時 | 01-03 | 連夜貓子都睏了 |
寅時 | 03-05 | 最早起的鳥兒準備活動 |
卯時 | 05-07 | 農夫下田、市場開張 |
辰時 | 07-09 | 吃早餐準備上工 |
巳時 | 09-11 | 工作效率最高的時候 |
這種計時方式其實超科學的,古人會用日晷來看影子長短判斷時辰,有錢人家還會用漏壺來計時。而且每個時辰都對應不同的生肖,像子時是老鼠最活躍的時候,所以屬鼠;午時馬兒跑得最快,就屬馬啦!
不只這樣喔,中醫還把時辰跟人體經絡結合,認為不同時辰要保養不同器官。像「子時」要睡覺養肝,「午時」小睡一下對心臟好。這種智慧現在看還是很厲害,難怪能流傳這麼久!
子時是幾點到幾點?台灣人必知的12時辰對照表,這可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智慧啊!雖然現在大家都用手機看時間,但知道這些傳統時辰還是很實用的,特別是在看古裝劇或農民曆的時候,就不會一頭霧水啦。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完整的12時辰對照表,讓你一秒變身時辰達人。
古人把一天分成12個時辰,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2個小時。最特別的就是子時啦,它是從晚上11點到凌晨1點,正好是一天的開始也是結束。這個時間點在傳統觀念裡很重要,像是除夕守歲就是要跨過子時,還有一些祭祀活動也會選在這個時段進行。
來看看完整的時辰對照表吧:
時辰名稱 | 現代時間 | 常見說法 |
---|---|---|
子時 | 23:00 – 01:00 | 半夜、三更半夜 |
丑時 | 01:00 – 03:00 | 雞鳴時分 |
寅時 | 03:00 – 05:00 | 黎明前夕 |
卯時 | 05:00 – 07:00 | 日出、破曉 |
辰時 | 07:00 – 09:00 | 早飯時間 |
巳時 | 09:00 – 11:00 | 近午時分 |
午時 | 11:00 – 13:00 | 正午、日中 |
未時 | 13:00 – 15:00 | 日偏西 |
申時 | 15:00 – 17:00 | 下午茶時間 |
酉時 | 17:00 – 19:00 | 黃昏、日落 |
戌時 | 19:00 – 21:00 | 晚飯後 |
亥時 | 21:00 – 23:00 | 人定、準備睡覺 |
這些時辰名稱其實都跟古代的生活作息有關,像是辰時就是吃早餐的時間,酉時太陽下山要準備休息了。現在雖然我們都用24小時制,但這些時辰說法還是常常出現在日常生活中,像是「午時水」、「子時拜拜」這些習俗,或是老人家常說的「寅吃卯糧」,知道時辰對照表就更容易理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