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床頭收納櫃設計要怎麼規劃才實用又美觀,畢竟床頭空間雖然不大,但好好利用真的能讓臥室整齊度大升級!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人最愛的設計方式,讓你睡覺前的手機、眼鏡、書本都有個舒服的家。
首先一定要考慮的就是收納櫃的深度,太深會讓床頭感覺壓迫,太淺又放不了什麼東西。根據台灣常見的床組尺寸,建議可以參考這個表格:
收納需求 | 建議深度 (cm) | 適合物品 |
---|---|---|
輕量收納 | 15-20 | 手機、眼鏡、小夜燈 |
一般收納 | 25-30 | 書籍、保養品、抽屜收納 |
多功能收納 | 35-40 | 內衣褲、睡衣、小型收納盒 |
很多人會糾結要做開放式還是帶門片的設計,其實兩種各有優點。開放式的拿取超方便,睡前要用的東西隨手可得,而且現在很多設計會搭配燈條,晚上起床不用開大燈也不會踢到腳。帶門片的就比較適合需要防塵的收納,像是一些季節性衣物或備用寢具,看起來也會更整齊。
材質選擇上,台灣氣候潮濕,建議可以選系統板材或實木貼皮,比較不會因為濕氣變形。最近很流行那種結合床頭板的整體設計,直接把收納做在床頭板後面,這樣就不用另外買床頭櫃,空間利用更徹底。有些設計還會在側邊做USB充電孔,根本是為手機族量身打造!
小臥室的話可以考慮懸浮式設計,底部留空視覺上會比較輕盈,打掃也方便。高度建議比床墊高個5-10公分,這樣躺著要拿東西才不會卡手卡腳。如果房間真的很小,甚至可以直接在牆面做內凹的收納格,搭配層板燈超級有氣氛。
顏色搭配其實很看個人喜好,不過台灣人最常選的還是白色、木紋色這類百搭色系。如果想要活潑一點,可以在抽屜面板或開放格跳個顏色,像莫蘭迪綠或霧霾藍都很適合臥室。記得櫃體邊角最好做圓弧處理,半夜起床才不會撞到痛到清醒!
牀頭收納櫃設計前必看!5個你沒想到的實用功能
每次睡前手機、眼鏡、書本亂放,早上起來總要東翻西找嗎?其實一個好的牀頭收納櫃可以解決這些困擾,而且還有很多你想像不到的隱藏功能!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人常常忽略的實用設計,讓你的臥室收納更聰明。
首先很多人都不知道,牀頭收納櫃其實可以內建USB充電孔!現在手機不離身,睡前充電變成剛需。與其讓充電線垂在牀邊,不如直接設計在櫃體側面,既美觀又方便。再來是隱藏式抽屜的設計,適合放些私人物品或重要文件,從外觀完全看不出來,安全感滿滿。
功能設計 | 適合物品 | 優點 |
---|---|---|
內建USB充電孔 | 手機、平板 | 免拉線、整齊美觀 |
隱藏式抽屜 | 證件、貴重物品 | 防盜又節省空間 |
可調式層板 | 不同高度的書本、雜誌 | 彈性收納各類物品 |
側邊掛勾 | 睡衣、外套 | 隨手掛取超方便 |
內嵌式夜燈 | 半夜起床照明 | 不刺眼、安全指引 |
說到實用性,可別小看側邊掛勾的便利性!冬天外套、睡衣隨手一掛,不用再堆在椅子上。而且現在很多設計還會搭配內嵌式夜燈,半夜起床不用開大燈,柔和的燈光剛剛好。這些小細節都是台灣設計師特別會考量的生活習慣,用過就回不去了。
最後要提的是可調式層板這個神器,愛看書的人一定會懂。小說、雜誌高度不一,固定層板常常浪費空間。改成可調式設計後,不管是厚重的精裝書還是薄薄的漫畫,都能找到最適合的收納位置。這些功能在ikea或特力屋都能找到對應的款式,下次選購時記得特別留意啊!
小坪數救星!如何挑選不佔空間的牀頭收納櫃
住在台北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房間小到連轉身都有困難?別擔心!選對牀頭收納櫃真的能讓空間利用率大升級。我自己租屋多年,試過各種收納法,發現牀頭櫃真的是小空間的魔術師,既能放手機、眼鏡這些睡前小物,又能收納雜誌或充電線,重點是不會讓房間看起來更擠。
挑選時要注意幾個重點:高度要跟牀墊匹配(不然拿東西會很卡)、深度別超過45公分(不然走道會被吃掉),還有盡量選有抽屜或層板的款式,開放式設計雖然好看,但東西一多就會顯亂。最近很流行那種結合USB插座的款式,連延長線都省了,超級適合懶人!
挑選重點 | 推薦規格 | 適合房型 |
---|---|---|
高度 | 與牀墊齊平或略低 | 所有小坪數空間 |
深度 | 35-45公分 | 狹長型房間 |
收納方式 | 抽屜+開放層板 | 雜物多的人 |
附加功能 | 內建插座/USB孔 | 3C產品多的使用者 |
材質部分,如果是租屋族建議選輕量樹脂或鐵藝的,搬家時才不會哭出來;自己家的話可以考慮實木,質感好又耐用。我最近在IKEA看到一款邊桌改造的牀頭櫃,下面還能塞收納籃,價格不到千元,CP值超高!另外提醒大家,買之前一定要量好牀邊到牆壁的距離,保留至少60公分走道才不會撞到腳趾啦~
設計師不藏私分享:牀頭櫃收納的黃金比例,原來只要掌握幾個簡單原則就能讓臥室整齊又好拿!台灣潮濕的氣候加上小坪數住宅,牀頭櫃常常堆滿雜物看起來超阿雜。今天就來分享室內設計師實際案例中驗證過的收納技巧,讓你不用花大錢改造也能輕鬆升級。
首先要注意的是「分層收納」概念,把不同使用頻率的物品放在對應位置。像是每天要用的護手霜、眼鏡等可以放在最上層抽屜或開放格;而備用藥品、季節性物品則適合收在下方櫃體。這邊提供一個實用的高度分配參考表:
收納區域 | 建議高度 | 適合物品 | 拿取頻率 |
---|---|---|---|
頂部平台 | 0-15cm | 手機、鬧鐘、睡前讀物 | 每天多次 |
上層抽屜 | 15-30cm | 保養品、小雜物 | 每天1-2次 |
下層收納 | 30-45cm | 換季寢具、紀念品 | 每月1次 |
再來是很多人忽略的「深度管理」,台灣常見的牀頭櫃深度約35-40cm,但其實前方20cm就夠放日常用品。設計師建議可以在後方加個收納盒,把電線、延長線這些醜醜的東西藏起來,前面留白空間看起來更清爽。如果是租屋族不能釘牆,用PP收納盒分格也很方便,記得選霧面材質才不會顯得廉價。
最後要提醒的是「視覺平衡」,牀頭櫃上方如果放太多東西會覺得壓迫。設計師實測發現,保留至少1/3空白區域最舒服,可以搭配小型綠植或造型夜燈增加質感。像最近很紅的馬克杯收納法就很適合台灣人,把文青風馬克杯倒扣放牀頭,既能當裝飾又能收些小髮圈、耳環之類的隨身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