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熱到爆,走在路上隨便動一下就滿身汗,這種時候最怕挨著別人擠公車,那種黏膩感真的會讓人瞬間火氣上來。說到「挨」這個字,在台灣生活真的處處都能體會到它的各種用法,今天就來聊聊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挨」出來的經驗談。
在職場上,最常見的就是「挨罵」這件事。剛出社會的菜鳥時期,誰沒被主管唸過幾次?記得我第一份工作時,因為報表格式弄錯,整整挨了半小時的訓話。後來才發現,原來不同行業的挨罵風格差超多:
行業類型 | 挨罵特色 | 經典台詞 |
---|---|---|
餐飲業 | 快狠準 | 「動作這麼慢是要讓客人等到天亮?」 |
科技業 | 冷靜理性 | 「這個bug已經第三次出現了」 |
傳統產業 | 長篇大論 | 「我年輕時都怎樣怎樣…」 |
住台北的朋友一定懂「挨著牆壁睡覺」是什麼感覺。房價貴森森,租個小套房能放的床就那麼點大,常常翻身就會碰到牆。這種時候就要發揮台灣人的創意,有人會貼軟墊、有人掛布簾,還看過朋友直接買個U型枕卡在牆邊,說這樣挨著睡反而有安全感。
親子關係中也常出現「挨」的場景。放學時間經過小學,總能看到小朋友挨在家長身邊討零食吃的畫面。現在家長比較開明了,以前我們那個年代,要是考試考不好,回家可是要挨藤條的。不過說也奇怪,雖然小時候覺得痛,長大後反而會感謝這些「挨打」的經驗,讓自己學會負責任。
情侶之間「挨挨蹭蹭」的互動更是有趣。捷運上常看到年輕情侶黏TT地靠在一起,明明位子很空硬要擠同個座位。這種甜蜜的「挨」法,單身狗看了總是又羨慕又翻白眼。不過要提醒熱戀中的情侶,公共場合還是要注意一下尺度,太超過的「挨」法可是會讓旁人很尷尬的。
挨餓時該怎麼辦?5個緊急應對小技巧
有時候工作太忙或是臨時找不到東西吃,肚子餓到咕嚕叫真的超難受!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台灣人常用的應急方法,讓你不用硬撐到下一餐,這些都是我跟身邊朋友親測有效的小撇步喔~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隨時準備小零食!我習慣在包包放幾包蘇打餅乾或堅果,辦公室抽屜也會擺些即食麥片。這些東西保存期限長又方便攜帶,臨時餓了就能馬上墊胃。特別推薦7-11賣的那種小包裝綜合堅果,熱量夠又不會吃太多。
喝溫開水也是個好方法,尤其夏天很多人以為是口渴其實是餓了。我會用保溫瓶裝溫水慢慢喝,既能緩解飢餓感又能避免喝冰水傷胃。如果辦公室有茶包,泡杯無糖的麥茶或普洱茶效果更好,記得不要加糖喔!
應急方法 | 適用場合 | 準備時間 |
---|---|---|
隨身小零食 | 外出、開會中 | 即時 |
溫開水/熱茶 | 辦公室、家裡 | 3分鐘 |
超商飯糰 | 半夜餓醒 | 5分鐘 |
香蕉/蘋果 | 運動後 | 即時 |
沖泡式濃湯 | 加班深夜 | 2分鐘 |
半夜突然餓醒的話,超商就是你的好朋友!現在很多超商都有賣微波食品,像是飯糰、三明治這些,加熱一下就能吃。我家樓下的全家甚至還有賣關東煮,冬天半夜餓了來碗熱湯超幸福~記得挑選比較清淡的品項,避免重口味影響睡眠。
如果是運動完或是血糖低的時候,吃根香蕉最方便。香蕉含有天然糖分能快速補充能量,而且不用清洗處理,剝皮就能吃。我騎完Ubike都會在旁邊的水果攤買一根,比喝含糖飲料健康多了。
最後推薦辦公室常備沖泡式濃湯,像是味噌湯或玉米濃湯這種。只要加熱水等2分鐘就能喝,熱量不高但很有飽足感。我們公司茶水間就常看到同事們互相分享湯包,特別是加班到很晚的時候,喝碗熱湯整個人都活過來了!
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挨罵?心理專家解析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總有幾個朋友特別容易挨罵?明明做一樣的事情,他們就是會莫名其妙被主管或長輩點名。心理專家指出,這其實跟個人行為模式和潛意識反應有很大關係,讓我們來看看這些「吸罵體質」的人通常有哪些特徵。
首先,這類人往往在職場或家庭中處於「低權力位置」,心理學上稱為「權力距離」現象。當一個人習慣性表現出畏縮、缺乏自信的肢體語言時,很容易觸發他人想要糾正的衝動。比如說話時眼神飄忽、聲音太小、經常說「對不起」,這些細節都會讓人下意識想指正他們。
容易挨罵特徵 | 心理機制 | 改善建議 |
---|---|---|
過度道歉 | 引發他人權威感 | 練習用「我知道了」代替「對不起」 |
肢體蜷縮 | 傳遞不安訊號 | 刻意練習挺胸、眼神接觸 |
回應含糊 | 讓人想追問 | 回答時加上具體時間或數字 |
另外,時間觀念差也是常見的挨罵原因。台灣人特別重視「準時文化」,那些總是遲到5分鐘、交報告拖到最後一刻的人,即使工作能力不錯,也容易給人不專業的印象。心理學家發現,這類拖延行為往往源自對壓力的逃避心態,結果反而招來更多責罵,形成惡性循環。
還有一種是「不會讀空氣」的類型,他們不是故意要惹人生氣,但就是抓不到場合該說什麼話。例如在嚴肅會議中開玩笑,或是長輩心情不好時還一直講自己最近多順利。這種社交敏感度不足的狀況,通常跟成長環境缺乏人際互動練習有關,需要後天特別注意學習。
最近社會事件頻傳,萬一不幸遇到暴力事件捱揍受傷,該怎麼處理傷口呢?今天就來分享「捱揍後如何處理傷口?家庭急救指南」,讓大家遇到緊急狀況時能冷靜應對。記得要先確保自身安全,遠離危險環境後再進行傷口處理喔!
首先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靜,先檢查傷勢嚴重程度。如果是輕微擦傷或瘀青,可以先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避免感染。記得沖洗時要由傷口中心往外畫圈,這樣才能把髒東西帶出來。如果傷口有異物插入,千萬不要自己硬拔,最好直接送醫處理。
遇到開放性傷口時,止血是首要任務。可以用乾淨的紗布或毛巾直接加壓止血,通常5-10分鐘就能見效。如果血流不止,就要考慮加壓包紮法,把傷肢抬高過心臟位置,同時持續加壓。這個過程中要隨時觀察傷者意識狀態,避免失血過多休克。
以下是常見傷口處理方式對照表:
傷口類型 | 處理方式 | 注意事項 |
---|---|---|
擦傷 | 生理食鹽水沖洗後塗抹抗生素藥膏 | 避免使用雙氧水,會傷害組織 |
割傷 | 直接加壓止血,傷口大於1cm需縫合 | 不要塗抹牙膏、醬油等偏方 |
瘀青 | 前48小時冰敷,之後熱敷 | 冰敷每次不超過15分鐘 |
腫脹 | 抬高患肢配合冰敷 | 若持續腫脹超過3天要就醫 |
處理完傷口後,接下來48小時要特別注意感染徵兆。如果出現傷口周圍發紅、發熱、化膿,或是發燒、畏寒等全身性症狀,一定要立即就醫。這段期間盡量讓傷口保持乾燥,洗澡時可以用保鮮膜包紮防水,但時間不宜過長。
止痛部分可以考慮服用普拿疼這類acetaminophen成分的止痛藥,但要避免阿斯匹靈或ibuprofen,因為這些藥物可能會增加出血風險。如果疼痛持續加劇或出現異常麻木感,可能是神經受損的徵兆,要趕快去看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