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買房都在問「板樓 塔樓」到底差在哪?其實這兩種建築形式在台灣都很常見,但住起來的感覺真的差很多。板樓通常是指那種低樓層、一層多戶的長條型建築,而塔樓則是高樓層、一梯少戶的塔式建築,兩種各有優缺點,今天就來仔細分析給大家看。
先講板樓,這種建築在台灣的老社區特別常見,通常不會超過7層樓,最大優點就是公設比低,買到的坪數實在。因為戶數多,鄰居之間互動也比較熱絡,像我家以前住板樓,樓下阿姨還會幫忙收包裹。不過缺點就是採光要看運氣,中間戶很容易被夾在中間,通風也比較差。而且因為沒有電梯(或是只有一台),對老人家來說爬樓梯真的有點辛苦。
至於塔樓,現在新建案幾乎都是這種,動輒20層樓起跳。最明顯的好處就是視野開闊,高樓層的view真的沒話說,而且通常有兩部以上電梯,等電梯時間短。不過要注意的是,塔樓的公設比普遍在30%以上,管理費也比較貴。我表哥住信義區的塔樓,每個月光管理費就快繳掉他半個月薪水,但他說24小時保全和健身房用得很開心。
下面整理個簡單比較表給大家參考:
比較項目 | 板樓 | 塔樓 |
---|---|---|
樓層高度 | 通常7層以下 | 15層以上常見 |
公設比 | 約15-25% | 約30-35% |
採光通風 | 中間戶較差 | 高樓層優異 |
管理費 | 每月約500-2000元 | 每月約3000-8000元 |
鄰居互動 | 較頻繁 | 較少 |
電梯等待時間 | 較長(或無電梯) | 較短 |
說到實際居住體驗,我朋友阿明最近才從板樓搬到塔樓,他說最大差別是垃圾處理。以前住板樓要追垃圾車,現在塔樓有垃圾集中區,隨時都能丟。不過他也抱怨說塔樓的隔音其實沒有想像中好,晚上還是聽得到樓上小孩跑跳的聲音。另外像颱風天的時候,高樓層搖晃感會比較明顯,這點也是要考量的。
板樓和塔樓差在哪?5分鐘搞懂建築類型差異,這問題其實很多人在看房時都會遇到。簡單來說,板樓就像一塊長方形的餅乾,戶數少但每層面積大;塔樓則像疊起來的積木,比較瘦高,戶數多但公共空間較集中。這兩種建築類型在居住體驗上真的差很多,今天就來好好比較一下。
先從外觀來看,板樓通常只有10-12層,平面呈長條形,一層可能就2-4戶;塔樓則可以蓋到20層以上,外觀方正或圓形,一層可能有6-8戶甚至更多。這種結構差異直接影響到採光和通風,板樓因為戶數少,通常能做到南北通透,而塔樓的中間戶型就容易有暗房問題。
再來看看公設比,這也是很多人關心的重點。板樓因為戶數少,分攤下來公設比通常比較低,大概25-30%;塔樓因為要裝更多電梯和逃生梯,公設比往往會到30-35%甚至更高。不過塔樓的好處是管理比較集中,有些還會有豪華大廳和健身房,這就看個人需求了。
比較項目 | 板樓 | 塔樓 |
---|---|---|
建築高度 | 通常10-12層 | 15層以上常見 |
每層戶數 | 2-4戶 | 6-8戶或更多 |
公設比 | 約25-30% | 約30-35% |
採光通風 | 較佳,多南北通透 | 中間戶型可能較差 |
管理維護 | 較簡單,費用低 | 較完善,但費用高 |
說到實際居住感受,板樓的住戶通常比較少,鄰居之間容易認識,社區氛圍較溫馨;塔樓則因為戶數多,出入人員較複雜,但相對的生活機能可能更完善,樓下常有便利商店或咖啡廳。停車位也是考量重點,板樓因為基地面積大,車位通常比較充足;塔樓就要看建商規劃,有時候車位會不夠用。
最後要提的是價格差異,同樣地段下,板樓的單價通常比塔樓高個5-10%,因為戶數少、居住品質好。但塔樓因為總戶數多,有些小坪數產品反而更容易入手,適合預算有限的首購族。買房前真的要好好想清楚自己最在意的是什麼,是想要安靜的居住環境,還是便利的生活機能。
最近走在台北街頭,你有沒有發現新建案幾乎都是高聳的塔樓設計?為什麼台北新建案多是塔樓設計?專家解析背後其實跟都市發展、土地成本、建築法規等因素密切相關。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這個現象,幫大家搞懂台北房市的小秘密。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土地太貴」,台北市精華區土地單價動輒每坪數百萬,建商為了最大化利潤,自然會選擇往上發展。相較於傳統的公寓或透天厝,塔樓設計能創造更多可售面積,分攤土地成本後每戶單價反而更有競爭力。而且現在新建案公設比普遍在30-35%左右,塔樓的垂直發展也能讓公共設施更集中規劃。
台北塔樓建案常見優缺點比較
項目 | 優點 | 缺點 |
---|---|---|
空間利用 | 土地利用率高,戶數多 | 公設比通常較高 |
視野景觀 | 高樓層視野開闊 | 低樓層可能採光通風較差 |
管理維護 | 有完善物業管理 | 管理費支出較高 |
生活機能 | 多規劃完整社區設施 | 出入人車較多,隱私性較低 |
另外從建築法規來看,台北市對容積率和建蔽率有嚴格限制,塔樓設計能讓建商在有限的基地面積內爭取更多樓地板面積。特別是近年流行的「豪宅稅」讓大坪數產品成本增加,塔樓的中小坪數單位反而更符合市場需求。再加上台北盆地地形限制,往高空發展成為最實際的選擇。
說到居住習慣,現代人對住宅的期待也改變了。年輕族群更重視公共設施和管理服務,塔樓社區通常會規劃健身房、交誼廳等共享空間,這在傳統公寓很難實現。雖然有人批評塔樓讓台北天際線變得擁擠,但不可否認這種建築型態確實符合當前都市生活的需求。尤其捷運沿線的新建案,塔樓設計更能吸引通勤族購買。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板樓VS塔樓:第一次買房該怎麼選?」這個問題。其實兩種建築類型各有優缺點,主要還是要看你的生活習慣跟需求啦!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一下重點,讓第一次買房的朋友可以更清楚知道自己適合哪一種。
先說說板樓,這種就是我們常看到一整排的那種矮矮的公寓,通常不會超過6層樓。最大優點就是戶數少,住戶單純,而且公設比通常比較低,等於你花的錢更多是用在實際居住空間上。不過缺點就是因為樓層低,有時候採光跟通風會比較差,特別是在都市裡被其他大樓包圍的話。另外因為沒有電梯,對老人家或行動不便的人來說會比較辛苦。
塔樓就是現在最常見的那種高樓大廈啦,動輒20幾層起跳。這種的好處是視野好、採光通風通常都不錯,而且有管理員跟電梯,生活機能比較完善。不過要注意的是,塔樓的公設比往往很高,有時候買30坪實際住到的可能只有20坪出頭。而且住戶多,上下班時間等電梯可能要等很久,管理費也比較貴。
這邊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
比較項目 | 板樓 | 塔樓 |
---|---|---|
樓層高度 | 通常6層以下 | 通常15層以上 |
公設比 | 約15-25% | 約30-35% |
管理費 | 較低(無電梯) | 較高(含電梯維護) |
採光通風 | 較差(易被遮蔽) | 較佳(高樓層優勢) |
隱私性 | 較佳(住戶少) | 較差(住戶多) |
生活便利性 | 較差(無管理員) | 較佳(有24小時管理) |
如果是年輕小家庭或預算有限的首購族,其實板樓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實際使用坪數大,房價也相對親民。但如果你很重視生活品質,或是家裡有長輩小孩,那塔樓的電梯跟管理服務就會方便很多。另外也要考慮地段問題,有些精華區根本找不到板樓,全部都是高樓大廈,這時候選擇就比較有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