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問「物業 意思」到底是什麼,這個詞確實讓不少台灣朋友感到困惑。其實「物業」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動產」或「房地產」的意思,主要用在中國跟香港,台灣比較少這樣說。不過因為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現在有些台灣人也會用這個詞了。
說到物業管理,其實就跟我們的「社區管理」或「大樓管理」很像,只是用詞不同。這邊幫大家整理一下兩地用語的對照表:
台灣用語 | 中國/香港用語 |
---|---|
不動產 | 物業 |
社區管理 | 物業管理 |
管理費 | 物業費 |
管委會 | 業主委員會 |
在台灣買房子的時候,我們會說「不動產買賣」,但在中國就會說「物業交易」。雖然意思一樣,但台灣人聽到「物業」這個詞還是會覺得有點陌生。特別是在討論房屋相關話題時,像是按揭成數、銀主盤(台灣叫法拍屋)、負資產這些專業術語,用詞差異就更明顯了。
有些朋友可能會好奇「物業」是不是支語(中國用語),其實這個詞在香港也用很久了,不完全是中國特有的說法。不過在台灣的正式文件或法律條文中,還是會用「不動產」這個詞比較多。像我們常聽到的「不動產買賣契約」、「不動產經紀業管理條例」等等,都是用「不動產」來稱呼。
現在很多跨國物業管理公司來台灣設點,他們帶來的文件或合約上常常會出現「物業」這個詞。雖然知道意思,但台灣人自己私下聊天時,還是習慣說「我家那棟大樓」或「我們社區」,比較少會說「我的物業」這種講法。
物業到底是什麼意思?台灣人常用這個詞嗎?
最近有朋友問我「物業到底是什麼意思?台灣人常用這個詞嗎?」其實這個詞在台灣的使用情況蠻有趣的。物業這個詞原本是從香港傳過來的,主要是指房地產相關的管理和服務,但在台灣我們比較少直接說「物業」,反而會用更在地化的說法。
在台灣,我們講到類似概念時,通常會用這些詞:
香港用詞 | 台灣對應用詞 | 實際例子 |
---|---|---|
物業管理 | 社區管理/大樓管理 | 「我們社區的管理費漲了」 |
物業公司 | 保全公司/管理公司 | 「樓下警衛是跟XX保全簽約的」 |
物業顧問 | 房仲/代銷 | 「我找信義房屋幫忙賣房子」 |
雖然現在有些新建案會學香港用「物業」這個詞來顯得比較高大上,但一般台灣人在日常對話中還是習慣用自己熟悉的說法。像是我媽那一輩的人聽到「物業」可能還會愣一下,但說「管理室」或「總幹事」就馬上懂了。
有趣的是,隨著兩岸三地交流越來越多,現在台灣年輕人也慢慢知道「物業」是什麼意思,特別是在討論中國或香港的房地產時。不過要說到真正融入台灣人的生活用語,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就像「地鐵」和「捷運」的差別一樣,雖然意思相通,但台灣人就是習慣用自己的說法。
為什麼台灣人講不動產,中國人卻説物業?
每次聽到對岸朋友說「物業管理」,台灣人可能會一頭霧水,這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不動產管理」啦!為什麼台灣人講不動產,中國人卻説物業?這背後可是有滿滿的文化差異和歷史淵源呢。台灣用「不動產」這個詞是直接從日文「不動産」來的,畢竟台灣曾經受日本統治50年,很多用語都留下來變成日常用語了。而中國的「物業」則是從香港傳過去的粵語用詞,香港以前是英國殖民地,英文property被翻譯成「物業」,後來這個詞就一路北上傳到中國各地。
用語比較 | 台灣 | 中國 |
---|---|---|
房地產 | 不動產 | 物業 |
管理公司 | 物業管理公司 | 物業服務企業 |
房東 | 屋主 | 業主 |
租房子 | 租屋 | 租房 |
說到這個差異,其實不只是用詞不同,連帶的管理模式也不太一樣。台灣的不動產管理比較偏向單純的房屋維護和租賃服務,而中國的物業管理範圍更廣,常常包山包海連社區安全、清潔、公共設施維護都算在內。這種差異也反映在收費上,中國的物業管理費通常比台灣高不少,因為服務項目真的差很多。有趣的是,現在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有些台灣的建商也開始學中國用「物業」這個詞,覺得聽起來比較高大上,但一般台灣民眾還是習慣講「不動產」啦。
另外在法令規範上也有差別,台灣有《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中國則是有《物業管理條例》,雖然都是在管社區大樓的事情,但細節規定還是有不少差異。像是台灣的管委會權力比較大,可以決定要不要換物業公司,但中國的業主委員會權力就相對小很多,常常要看物業公司的臉色。這些差異其實都跟兩邊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關,台灣比較注重住戶自治,中國則偏向專業管理公司主導的模式。
物業管理在做什麼?跟台灣的管委會一樣嗎?
最近很多朋友在問「物業管理在做什麼?跟台灣的管委會一樣嗎?」其實兩者雖然都是管理社區事務,但運作方式差很大喔!物業管理公司是專業的第三方團隊,通常由建商或住戶聘請來負責整棟大樓的日常營運;而管委會則是由住戶自己選出來的自治組織,主要工作是監督物業公司跟決策社區大小事。
先來看看物業管理公司具體要做哪些工作吧!他們的工作超級雜,從最基本的清潔打掃、垃圾分類、電梯維護,到比較專業的消防安檢、機電設備保養都要管。有些高級社區的物業還會提供代收包裹、叫修服務,甚至幫忙預約健身房使用時段。最重要的是24小時的保全服務,現在很多新建案都標榜有「五星級物管」,就是因為這些服務讓住戶覺得很貼心。
至於管委會就比較像是社區的「立法部門」了,通常由住戶大會選出主委、財委等幹部。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審核物業公司提出的預算、決定要不要漲管理費、討論社區規約修改這些大事。像是我們社區上次要換新的監視器系統,就是先由物業公司報價,然後管委會開會討論後才拍板定案的。
這邊幫大家整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
項目 | 物業管理公司 | 管委會 |
---|---|---|
組成 | 專業經理人與工作團隊 | 住戶選出的代表 |
主要工作 | 執行日常管理與維護 | 決策社區重大事項 |
經費來源 | 住戶繳交的管理費 | 同左 |
法律依據 |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 | 同左 |
常見問題 | 服務品質參差不齊 | 住戶參與度低 |
講到這裡要提醒大家,不管是物業公司還是管委會,其實都會遇到不少麻煩事。像我們社區之前就發生過物業公司突然撤場,害得垃圾堆了三天沒人收;也有朋友抱怨他們管委會每次開會都吵翻天,停車位分配問題搞了半年還沒解決。所以買房子前真的要打聽清楚社區的管理狀況,不然住進去才發現問題就來不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