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在討論「疏遠造句」這個話題,讓我想到其實這個詞在日常生活中還蠻常出現的。不管是描述人際關係的變化,還是表達對某件事物的陌生感,用「疏遠」來造句都能很貼切地傳達那種漸行漸遠的感覺。
先來看看「疏遠」這個詞的常見用法。它通常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關係變得冷淡,或是對某件事物不再熟悉。比如說:「自從他搬家後,我們就漸漸疏遠了。」這句話就很生動地表現出因為距離而產生的情感變化。再舉個例子:「工作太忙,讓我疏遠了以前的興趣愛好。」這種用法也很常見,表達因為生活忙碌而忽略了原本喜歡的事情。
下面整理幾個不同情境下的「疏遠」造句範例,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情境 | 例句 |
---|---|
人際關係 | 畢業後大家各奔東西,不知不覺就疏遠了 |
情感變化 | 他最近總是迴避我的訊息,感覺在刻意疏遠我 |
興趣愛好 | 忙著照顧小孩,已經疏遠攝影好幾年了 |
工作環境 | 新主管上任後,整個部門的氣氛變得疏遠許多 |
其實「疏遠」這個詞用起來很有畫面感,它能準確表達出那種慢慢拉開距離的過程。不像「絕交」那麼決絕,也不像「陌生」那麼絕對,就是一種漸進式的疏離。比如說:「雖然住在同個社區,但自從那次誤會後,兩家人就慢慢疏遠了。」這樣的句子讀起來特別有感觸,因為很多人都經歷過類似的狀況。
在台灣的日常對話中,我們也常常會用到「疏遠」相關的說法。像是朋友間聊天可能會說:「欸,你最近是不是在疏遠我啊?都不約吃飯了!」或是長輩感嘆:「現在的年輕人都疏遠傳統文化了。」這些都是很生活化的用法。有時候「疏遠」也不一定是指負面的狀況,比如有人會說:「我刻意疏遠社交媒體,想讓生活簡單一點。」這就是主動選擇的疏遠,反而可能是件好事。
1. 什麼是疏遠?用生活例子教你輕鬆造句。簡單來說,疏遠就是人與人之間關係變淡、距離拉遠的過程。這種感覺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像是以前天天聊line的閨蜜,現在已讀不回變成常態;或是家族群組裡,長輩的關心總是換來年輕人敷衍的貼圖。這些都是生活中最真實的疏遠寫照。
說到造句,其實超簡單!只要掌握「從親密到陌生」這個核心概念,用日常情境就能輕鬆舉例。比如:「自從阿明轉學後,我們漸漸疏遠了。」或是「她開始疏遠那群愛說閒話的朋友。」是不是很貼近生活?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疏遠情境,幫你更快掌握用法:
生活情境 | 疏遠造句範例 |
---|---|
同事離職後 | 小王離職後,辦公室的話題都跟不上了,感覺自己慢慢被疏遠 |
朋友價值觀不同 | 他們整天聊名牌包,我覺得格格不入,自然就疏遠了 |
家人長期不見面 | 表妹去澳洲打工後,連生日祝福都只剩罐頭訊息,親戚關係明顯疏遠了 |
有時候疏遠不一定是壞事,像「我刻意疏遠那些愛借錢不還的朋友」就是主動保持距離的健康做法。要注意的是,台灣人常用「疏離」這個詞,但「疏遠」更強調「關係變遠的過程」,比如情侶吵架後冷戰,用「他們最近很疏遠」比「他們很疏離」更貼切。下次遇到類似情況,試著觀察身邊的人際互動,保證你能舉出更多生動的例子!
2. 為什麼人際關係會疏遠?3個真實案例解析
最近跟朋友聊天時發現,好多人都遇到人際關係變淡的困擾。明明以前很要好,現在卻越來越少聯絡。今天就來分享三個真實案例,看看這些情況你是不是也遇過?
首先是小美的故事。她跟大學室友原本天天黏在一起,畢業後各自忙工作,漸漸只剩下節日傳個貼圖。有次她主動約吃飯,對方卻說「最近太忙改天再約」,這一改就是半年。後來才知道,室友其實是覺得小美升職後變得愛炫耀,但小美根本沒這個意思。這種「自以為對方怎麼想」的誤會,真的讓很多關係無疾而終。
再來看看阿凱的例子。他跟創業夥伴因為公司方向吵架後,兩個人冷戰了三個月。等氣消想聯絡時,發現對方已經搬去國外。阿凱後來跟我說:「早知道當時就該把話講開,現在連道歉都沒機會了。」很多關係就是這樣,錯過修補的黃金時間就回不去了。
最後是雅婷的經驗。她發現閨蜜最近常已讀不回,後來才知道對方在照顧生病的媽媽。雅婷難過地說:「她總說沒事,我就真的以為沒事…」有時候不是不想關心,是對方不願意說出真正的困難。
案例 | 疏遠原因 | 關鍵點 |
---|---|---|
小美 | 單方面誤解 | 缺乏直接溝通 |
阿凱 | 情緒冷戰 | 錯失修補時機 |
雅婷 | 隱藏真實狀況 | 關心方式不對 |
其實這些案例都告訴我們,關係變淡很少是突然發生的。可能是某次對話沒處理好,或是生活重心改變後,雙方都沒花心思經營。最常見的就是「等對方主動」的心態,結果等到最後,兩個人都覺得被冷落了。
3. 如何用疏遠造出自然的中文句子?5個技巧分享,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不少想讓文字更有層次感的人。疏遠感不是要讓讀者覺得冷漠,而是營造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讓句子聽起來更客觀或帶點文藝氣息。今天就來分享幾個實用技巧,讓你輕鬆掌握這種表達方式。
首先,可以多用被動語態來拉開距離感。像是「會議被取消了」就比「我們取消了會議」來得疏離些。這種寫法特別適合用在正式報告或需要保持中立的情境。不過要注意別過度使用,否則整篇文章會顯得太僵硬。再來是善用「據說」、「聽說」這類詞彙,它們能讓資訊來源變得模糊,同時也增加一點神祕感。例如「據說那間餐廳很難訂位」就比直接斷言來得委婉。
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幾種常見的疏遠表達方式,幫助你快速掌握:
技巧類型 | 例句對照 | 使用時機建議 |
---|---|---|
被動語態 | 文件已被歸檔(vs.我歸檔了文件) | 正式文書、報告 |
模糊主詞 | 有人說這樣做比較好 | 不想指明消息來源時 |
間接引述 | 聽說最近要漲價了 | 傳聞或未證實資訊 |
抽象名詞 | 這個決定讓人感到意外 | 表達客觀感受時 |
時間距離 | 當年那個決定現在看來… | 反思或回顧過去時 |
另外,用抽象名詞代替具體描述也是個好方法。比如把「他罵我」改成「這個言論讓人受傷」,瞬間就把個人情緒轉化成較客觀的敘述。這種寫法在需要保持專業距離的場合特別好用,像是客服回應或公關聲明。最後一個小技巧是創造時間距離,用「那時候」、「曾經」這些詞來營造回憶感。像是「那時候我們常去的那家店」就比直接說「我們常去那家店」多了點懷舊的疏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