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吃過蒿子葉嗎?這種帶著特殊香氣的綠葉蔬菜,在台灣雖然不像空心菜那麼常見,但可是很多老饕心中的美味呢!尤其是冬天火鍋季節,把新鮮的蒿子葉稍微涮一下,那股獨特的清香真的會讓人上癮。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種有趣的蔬菜,順便分享幾個實用的小知識。
蒿子葉其實是菊科植物,跟我們常吃的茼蒿算是親戚,但味道更濃郁些。它的葉子邊緣通常呈鋸齒狀,摸起來有點毛毛的,最特別的是莖部會帶點紫色。這種蔬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C,對眼睛和皮膚都很好。下面整理個簡單的營養比較表:
營養成分 | 蒿子葉(每100g) | 菠菜(每100g) |
---|---|---|
維生素A | 2600 IU | 2000 IU |
維生素C | 35 mg | 28 mg |
膳食纖維 | 3.2 g | 2.2 g |
在料理方式上,蒿子葉真的超百搭!除了涮火鍋,拿來清炒、煮湯都很適合。我自己最愛的做法是用蒜末爆香後快炒,起鍋前淋點麻油,香氣會更濃郁。要注意的是,蒿子葉不能煮太久,不然會變得軟爛,大概30秒到1分鐘就夠了。如果是做涼拌,記得先快速川燙過冰水,口感會更脆。
種植方面,蒿子葉算是蠻好照顧的蔬菜。它喜歡涼爽的氣候,所以秋冬最適合種。記得要保持土壤濕潤但不能積水,大約種下去後30-40天就能採收。有個小秘訣是採收時不要連根拔起,只摘取外圍的葉子,這樣植株會繼續長出新葉,可以收成好幾次呢!
說到保存,新鮮的蒿子葉買回家後,建議用報紙或廚房紙巾包好放冰箱,這樣可以保存3-5天。如果想更久一點,可以洗淨晾乾後冷凍,但要記得冷凍過的蒿子葉比較適合煮湯或炒食,不適合做涼拌了。另外要提醒的是,蒿子葉的香氣比較特殊,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第一次吃可以少量試試看喔。
台灣人什麼時候最愛吃蒿子葉?季節限定美味大公開
說到蒿子葉(又稱艾草),台灣人最愛在清明節前後大啖這款季節限定美味啦!這時候的蒿子葉最鮮嫩,香氣也最濃郁,不管是做成草仔粿、艾草湯圓還是艾草饅頭,都能讓人口水直流。其實蒿子葉不只是傳統點心材料,近年來更成為養生料理的寵兒,很多主婦都會趁這個時節採買新鮮艾草,做成各種家常料理呢!
你知道嗎?蒿子葉的採收期其實很短,大概就集中在3月到5月之間。這時候的艾草葉片肥厚、色澤翠綠,過了這個季節就會開始變老變苦。所以台灣人很懂得把握時機,把這份春天的滋味好好保存下來。
蒿子葉料理 | 最佳食用季節 | 特色 |
---|---|---|
草仔粿 | 3-5月 | 外皮Q彈帶有淡淡艾草香,內餡鹹甜皆宜 |
艾草湯圓 | 冬至前後 | 加入糯米粉搓成小湯圓,搭配紅豆湯或花生湯超對味 |
艾草煎蛋 | 全年皆可 | 新鮮艾草切碎拌入蛋液,簡單煎香就很下飯 |
在傳統市場裡,這個時節總能看到攤販擺出一籃籃新鮮蒿子葉,婆婆媽媽們都會圍著挑選。有些店家還會現場示範怎麼處理艾草,像是要先把老梗去掉、用鹽水搓洗去除苦味等等。這些小撇步可是代代相傳的智慧呢!除了做點心,也有人會把艾草曬乾保存,拿來泡茶或煮水洗澡,聽說對身體很好喔。
最近幾年還流行起艾草創意料理,像是艾草鬆餅、艾草拿鐵這些新吃法。有些文青咖啡廳會趁著季節推出限定餐點,把傳統食材變得很時髦。不過老一輩還是最懷念古早味的草仔粿,尤其是剛蒸好時那股撲鼻的清香,根本就是春天的味道啊!
蒿子葉怎麼挑最新鮮?菜市場阿嬤教你看這3個地方
每次去菜市場買蒿子葉,總是被阿嬤笑說年輕人不會挑啦!其實挑蒿子葉真的有訣竅,跟著在地賣菜30年的阿嬤學,保證你下次買到的蒿子葉又嫩又香。阿嬤說重點就是看葉子、摸莖部、聞味道這三個地方,現在就來分享這些實用的小技巧給大家。
首先看葉子的部分,新鮮的蒿子葉顏色要翠綠有光澤,如果葉面開始泛黃或出現黑點就表示不新鮮了。阿嬤特別提醒葉片要完整沒有破損,邊緣也不能乾枯捲曲。有些攤販會把外層爛葉剝掉,所以記得翻開來檢查內層的葉子狀況。再來是莖部的粗細,太粗的老莖吃起來會柴,最好選莖部直徑在0.3公分左右的嫩莖。
檢查部位 | 新鮮特徵 | 不新鮮特徵 |
---|---|---|
葉子 | 翠綠有光澤 | 泛黃、黑點 |
莖部 | 直徑約0.3cm | 過粗或萎軟 |
氣味 | 清香撲鼻 | 無味或異味 |
摸起來的手感也很重要,新鮮蒿子葉的莖部應該要挺直有彈性,輕輕折彎會回彈。如果摸起來軟趴趴的,或是莖部已經開始變色,這種就不要買了。阿嬤說最準的就是聞味道,新鮮蒿子葉有種特殊的清香,要是聞起來沒什麼味道,甚至帶點酸味,那肯定放很久了。記得挑選時要整把拿起來聞,因為有時候表面看起來OK,但底下的可能已經開始壞了。
買回家的蒿子葉要怎麼保存也是學問,阿嬤教我用廚房紙巾包好放保鮮盒,這樣可以放3-4天。如果要更久保存,可以先用滾水快速燙過再冷凍。不過阿嬤還是建議現買現吃最美味,特別是現在秋天正是蒿子葉最肥嫩的季節,煮湯、清炒都超對味。這些挑選技巧不只適用蒿子葉,很多葉菜類都可以這樣判斷喔!
為什麼台灣小吃很少用蒿子葉?原來跟這個飲食習慣有關
每次逛夜市吃小吃,你有沒有發現台灣的蚵仔煎、肉圓、大腸包小腸這些經典美食,幾乎看不到蒿子葉的蹤影?這其實跟台灣人的飲食習慣有很深的關係。蒿子葉雖然在部分亞洲國家是常見香料,但在台灣的接受度一直不高,主要是因為它的特殊氣味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加上台灣小吃更偏好用九層塔、香菜這些香氣溫和的配料來提味。
台灣人對香料的選擇其實很有地域特色,像南部小吃愛用薑絲提味,北部則偏好加點蒜泥。蒿子葉那種帶點苦澀又濃郁的味道,跟台灣人喜歡的”鮮甜”口味不太搭。而且台灣小吃講究的是快速出餐,蒿子葉需要特別處理才能去除苦味,對攤商來說實在太費工了。
台灣常見香料 | 特色 | 常用小吃 |
---|---|---|
九層塔 | 香氣濃郁不搶戲 | 鹽酥雞、蚵仔煎 |
香菜 | 清新爽口 | 大腸麵線、豬血糕 |
蒜苗 | 辛辣提味 | 滷肉飯、刈包 |
韭菜 | 香氣持久 | 水煎包、蝦仁煎 |
說到蒿子葉,老一輩的台灣人可能會想到它在中藥行的身影。沒錯,在台灣蒿子葉更多是被當成藥材使用,像是清熱解毒的青草茶裡就可能找到它。這種”藥食分離”的觀念,也讓蒿子葉很難打入日常飲食的領域。加上台灣氣候濕熱,蒿子葉不易保存,攤販自然不會想進這種容易壞的食材。
台灣小吃的發展歷史也影響了香料的選擇。早期物資缺乏的年代,小吃攤都是就地取材,九層塔、香菜這些容易種植的本土香料就成了首選。反觀蒿子葉在台灣的種植並不普遍,要特別去市場找才買得到,自然就很少出現在街頭小吃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