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路上看到有人討論許岩得這個名字,才發現原來跟地鐵系統有關。說到地鐵,台灣人最熟悉的當然是台北捷運,但其實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的地鐵文化,今天就來聊聊這些有趣的事情。
說到地鐵站的美食,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Subway。這家連鎖三明治店在全球地鐵站幾乎都能看到,但你知道嗎?不同國家的Subway菜單其實差很多。像在美國加州Mission Viejo的Subway分店,就有當地限定的酪梨醬三明治;而在夏威夷的Maui County分店,則會加入新鮮的鳳梨和當地海鮮。
城市 | 特色Subway餐點 | 價格(美元) |
---|---|---|
加州 | 酪梨醬三明治 | 8.99 |
夏威夷 | 鳳梨海鮮三明治 | 12.99 |
紐約 | 經典義大利 | 7.99 |
紐約地鐵的老鼠問題可是出了名的,有網友在Reddit上分享,某些轉乘站的老鼠多到會在人腳邊跑來跑去。特別是Lexington Avenue那站,網友形容「空氣中永遠飄著一股混合尿騷味和熱狗攤的奇妙氣味」。不過紐約客似乎已經習慣了,還會開玩笑說這是「城市特色」。
地鐵轉乘也是個大學問。在台北捷運轉乘通常很方便,但在其他城市可能就沒那麼簡單。像芝加哥的地鐵轉乘要走很長的通道,而倫敦地鐵有些轉乘站甚至要出站再進站。有網友分享在Union Station轉乘的經驗,光是找對月台就花了20分鐘,差點錯過末班車。
說到地鐵裝修,最近很多人喜歡用subway tile來做廚房背板。這種長方形磁磚源自於早期地鐵站的牆面設計,現在成為居家裝潢的熱門選擇。有人糾結到底要用3×12還是3×6的尺寸,其實這要看廚房整體風格。大尺寸磁磚看起來比較現代,小尺寸則更有復古感,就像老地鐵站的感覺。
最近在台灣藝術圈掀起一陣討論熱潮的「許巖得是誰?台灣新鋭藝術家介紹」,這位年輕創作者用他獨特的視角重新詮釋了我們熟悉的日常。許巖得的作品總能在看似平凡的物件中挖掘出令人驚豔的詩意,像是把老舊的鐵窗花轉化成當代裝置藝術,或是用廢棄的塑膠袋創作出流動感十足的雕塑,這種「廢材變黃金」的功力讓他在短短三年內就累積了不少死忠粉絲。
許巖得的創作風格很難被簡單定義,他擅長將台灣在地元素與當代藝術語彙巧妙融合。從廟宇的彩繪到街頭的塗鴉,從傳統的刺繡到數位影像,這些看似衝突的元素在他的手中都能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夜市系列」用霓虹燈管重現台灣夜市的喧囂與溫度,在國際藝術展上引起不少關注。
作品系列 | 創作媒材 | 展出紀錄 |
---|---|---|
鐵窗花的呢喃 | 金屬焊接、壓克力 | 2024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
塑膠袋的流動 | 回收塑膠、LED燈 | 2023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
夜市的光譜 | 霓虹燈管、電子元件 | 2025日本六本木藝術之夜 |
這位1989年出生的台南囝仔,其實是半路出家的藝術家。大學讀的是機械工程,卻在退伍後毅然轉行,從街頭塗鴉開始摸索自己的藝術之路。他的工作室就藏身在台南老城區的巷弄裡,經常可以看到他騎著改裝的腳踏車在巷弄間穿梭,收集各種別人眼中的「垃圾」,這些都成為他後來的創作素材。許巖得說他最喜歡在凌晨時分工作,因為那是城市最安靜的時刻,可以聽見材料想說的話。
雖然年紀輕輕,許巖得已經有一套成熟的創作哲學。他認為藝術不該只是掛在美術館裡的裝飾品,而是要能與生活對話。所以他特別喜歡在非傳統的展覽空間展出,像是廢棄的工廠、老舊的公寓,甚至是移動的貨櫃車。這種「游擊式」的展覽方式,反而讓更多平常不會走進美術館的民眾有機會接觸當代藝術。
許巖得何時開始在藝術圈嶄露頭角?這個問題其實要從他2018年那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個展說起。當時這位年輕藝術家以一系列結合傳統廟宇元素與當代裝置的作品驚艷全場,特別是那件用LED燈模擬香火煙霧的《神明的Wi-Fi》,直接讓他在藝術圈炸開知名度。不過內行人都知道,他早在2015年就開始在小型聯展中累積能量,只是那時候還沒被大眾注意到。
許巖得的創作軌跡可以從下面這個表格看得更清楚:
年份 | 重要事件 | 作品特色 |
---|---|---|
2015 | 首次參加「新生代藝術家聯展」 | 實驗性強,多用廢棄建材創作 |
2017 | 獲選「台灣當代藝術新銳獎」 | 開始融入宗教元素 |
2018 | 台北當代藝術館個展《電子神壇》 | 科技與傳統的完美結合 |
2020 | 受邀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 作品規模擴大,加入互動裝置 |
說到許巖得的崛起過程,不得不提他那個很台的成長背景。從小在台南廟口長大,阿公是廟公,阿嬤會畫符仔,這些童年記憶都成為他後來創作的養分。他曾經在訪談中說過,小時候看阿嬤畫符覺得很像抽象畫,這種把傳統民俗當代藝術化的視角,讓他的作品既有接地氣的生活感,又有國際化的藝術語言。2019年他開始跟日本teamLab合作後,作品更往科技藝術的方向發展,但始終保持著濃濃的台灣味。
其實許巖得真正被國際看見是在2020年威尼斯雙年展,他那件可以讓觀眾用手機APP點電子香的互動裝置《數位虔誠》,讓很多外國策展人驚艷不已。不過台灣藝術圈的人都知道,早在2017年他拿下「台灣當代藝術新銳獎」時,就已經有很多畫廊在關注他了。只是那時候他的作品還比較小眾,直到2018年個展後才真正打開知名度。現在回頭看,他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經過長時間的累積與突破。
最近藝術圈最熱門的話題就是「許巖得最新展覽在哪裡舉辦?台北展場直擊」啦!這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的新作展《流動的邊界》正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熱烈展出中,展期到8月底,喜歡當代藝術的朋友千萬別錯過。許巖得這次帶來20多件全新裝置藝術,用他最擅長的複合媒材探討人與空間的關係,現場看真的超震撼!
這次展覽最特別的是許巖得把整個展場變成沉浸式體驗空間,一走進去就會被他的作品包圍。小編特別整理幾個必看重點給大家參考:
作品名稱 | 展出位置 | 特色亮點 |
---|---|---|
《邊界之舞》 | 一樓主展廳 | 互動式光影裝置,會感應觀眾移動 |
《記憶碎片》 | 二樓東側 | 用回收建材打造的巨型雕塑 |
《流動之間》 | 三樓特展區 | 結合AR技術的數位藝術體驗 |
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了這次展覽特別延長開放時間到晚上8點,週五週六更是開到9點,下班後也能輕鬆來看展。小編建議平日中午去人比較少,可以好好欣賞作品。現場工作人員說許巖得本人偶爾會出現在展場,運氣好的話說不定能遇到藝術家本人喔!
展場的動線設計得很流暢,從入口開始就讓人感受到許巖得一貫的細膩風格。每個展區都有QR code可以掃描聽語音導覽,而且還是許巖得親自錄製的,聽他解說創作理念特別有感覺。小編最喜歡《記憶碎片》那個區塊,用台灣老房子的拆除建材重新拼組,搭配燈光效果超級有味道,站在作品前真的會想起小時候的種種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