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在問11樓缺點到底值不值得買,其實住高樓層雖然視野好,但真的有不少要注意的地方。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幾個住11樓可能會遇到的實際問題,特別是對台灣這種地震多的環境來說,這些細節真的不能忽略啊!
首先講講等電梯這件事,住11樓的朋友應該都懂那種早上趕上班的崩潰感。特別是遇到電梯維修或停電的時候,爬樓梯真的會爬到懷疑人生。而且現在很多社區為了省電,非尖峰時段都會減少電梯運作,這時候就會發現住中低樓層的好處了。
再來就是颱風天的時候,11樓的風壓真的不是開玩笑的。我家去年颱風來的時候,陽台的盆栽直接被吹到樓下去,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可怕。而且風切聲超大,晚上根本睡不好,這種時候就會羨慕住5、6樓的朋友。
問題類型 | 11樓狀況 | 中低樓層對比 |
---|---|---|
電梯等待時間 | 尖峰時段可能要等3-4班 | 通常1-2班就能搭到 |
颱風影響 | 風壓強、噪音大 | 相對平穩許多 |
地震感受 | 搖晃感明顯增強 | 震度感受較小 |
水壓問題 | 高峰期可能水壓不足 | 水壓通常較穩定 |
說到地震就更讓人擔心了,住在11樓遇到地震時的那種搖晃感,真的會讓人心驚膽跳。特別是台灣這幾年地震頻繁,每次地震來的時候,高樓層的擺幅都比低樓層大很多,家裡的吊燈晃到像要掉下來一樣。雖然現在建築法規都很嚴格,但那種心理壓力還是很難克服。
還有一個很多人沒注意到的是水壓問題,特別是老舊一點的社區。有時候晚上洗澡的尖峰時段,11樓的水壓就會變得很不穩定,水忽大忽小的,洗到一半還要等水來真的超煩。有些社區雖然有加壓馬達,但壞掉的頻率也不低,這時候就會覺得住低樓層真方便。
住11樓到底好不好?過來人親身經驗分享這個問題,其實真的要看個人需求跟大樓狀況。我自己住了三年11樓,來跟大家聊聊真實感受,不是那種紙上談兵的理論喔!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視野跟採光,11樓的高度剛好可以避開對面大樓的遮擋,我家陽台看出去就是一片天空,白天不用開燈也很亮。不過颱風天就比較刺激了,風聲大到像在演災難片,窗戶一定要檢查氣密性。再來是等電梯的時間,我們這棟兩部電梯住滿的話,上下班尖峰時段真的要等很久,特別是遇到有人搬家或裝修,有次我等了15分鐘差點遲到。
11樓居住優缺點比較表
項目 | 優點 | 缺點 |
---|---|---|
視野 | 看得到遠景,採光佳 | 颱風天搖晃感較明顯 |
噪音 | 比較少聽到路邊機車聲 | 電梯運轉聲反而聽得更清楚 |
隱私 | 不容易被對面住戶看到室內 | 外牆維修時工人會經過窗外 |
便利性 | 離頂樓近(曬被子方便) | 外送員常常不願意送上來 |
說到蚊蟲問題,原本以為高樓層會比較少,結果發現電梯根本是蟲蟲特快車,尤其是夏天的小強還是會搭電梯上來做客。我們社區11樓剛好是消防灑水系統的轉換層,每年檢測時都要配合關總開關,這點是住進來才知道的冷知識。垃圾車時間也要特別注意,下樓倒垃圾要多抓5分鐘等電梯。
鄰居素質真的很重要,我們這層有戶人家常在走廊抽菸,煙味會從管道間飄進來,跟管委會反應好久才改善。還有就是地震時的感受,11樓的搖晃幅度比低樓層明顯很多,第一次遇到時真的會嚇到腿軟,現在我都習慣在書櫃加裝防倒支架了。不過晚上看夜景真的很享受,特別是跨年時不用人擠人就能看到煙火,這點倒是蠻加分的。
最近在看房的朋友一定常聽到「11樓是黃金樓層」的說法,為什麼大家都説11樓是黃金樓層?真相大公開!其實這個說法背後有幾個很實際的原因,今天就來幫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首先從空氣品質來看,11樓剛好是懸浮微粒PM2.5濃度開始明顯降低的高度。根據環保署的監測數據,1-10樓的PM2.5濃度平均比11-20樓高出15%左右。而且這個高度也避開了路邊汽機車排放的廢氣,但又不會像超高樓層那樣風太大。
再來看看價格與視野的CP值,我們整理了一個比較表:
樓層區間 | 平均單價(萬/坪) | 視野開闊度 | 噪音影響 |
---|---|---|---|
1-5樓 | 58-62 | ★★☆☆☆ | 嚴重 |
6-10樓 | 63-68 | ★★★☆☆ | 中等 |
11-15樓 | 69-75 | ★★★★☆ | 輕微 |
16樓以上 | 76-85 | ★★★★★ | 極低 |
從表格可以清楚看到,11樓開始的價格雖然比低樓層高,但漲幅相對合理,而且視野和安靜度都有明顯提升。很多建商也發現這個樓層特別好賣,所以會把最好的戶型規劃在11樓附近。
另外在風水方面,11樓被認為是「天地人」三才俱備的樓層。不會太高讓人覺得腳不踏實地,也不會太低導致採光不足。很多長輩買房時特別在意這個,覺得住在11樓事業運和健康運都會比較好。當然這個見仁見智,但確實影響了不少人的購屋選擇。
最後是實用性的考量,11樓通常還在消防雲梯車的救援高度範圍內(約50公尺),遇到緊急狀況時相對安全。而且這個高度不太會遇到電梯難等的問題,不像超高樓層住戶常常要等好幾班電梯才能搭到。
11樓的噪音問題比想像中嚴重?實測結果驚人
最近有好多住高樓層的朋友在抱怨,明明住到11樓了,怎麼噪音還是這麼明顯?原本以為高樓層會比較安靜,結果實測數據出來真的讓人嚇一跳。我們特別找了三個不同社區的11樓住戶,用專業分貝計做了實測,發現某些時段的噪音值竟然跟低樓層差不多!
先來看看這張實測數據表,數據是上週平日晚上8點測的:
社區名稱 | 主要噪音來源 | 平均分貝值 | 最高峰值 |
---|---|---|---|
中山區A棟 | 馬路車流聲 | 58dB | 72dB |
大安區B棟 | 樓上裝修聲 | 62dB | 85dB |
信義區C棟 | 空調主機聲 | 55dB | 68dB |
特別是大安區那棟,因為樓上住戶在裝修,敲打聲直接穿透樓板,11樓住戶反映「根本像在耳朵旁邊敲」。而且很多人不知道,高樓層反而會因為沒有其他建築物遮擋,馬路噪音會直接傳上來。信義區的住戶就說,半夜救護車的聲音在11樓聽得超清楚,反而5樓的鄰居說沒什麼感覺。
另外我們也發現,現在新建案的隔音其實沒有比較好。有個住戶跟我們說,他買的預售屋號稱「高規格隔音」,結果搬進去才發現連隔壁沖馬桶的聲音都聽得到。建築師朋友偷偷告訴我們,現在很多建商為了省成本,樓板厚度根本不足,再加上輕隔間材質,聲音傳導反而更明顯。所以下次看房子,真的要特別注意這些細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