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中醫裡很特別的「十三鬼穴位置」,這些穴位在古代被用來治療精神方面的問題,像是癲狂、邪祟之類的症狀。雖然現在聽起來有點玄,但其實這些穴位都對應著現代醫學中調節神經系統的重要位置,老祖宗的智慧真的不能小看啊!
先來簡單講解一下這些穴位的分布,十三鬼穴主要分布在頭面部和四肢末端,都是些氣血匯聚的關鍵點。下面整理了一個表格讓大家一目了然:
編號 | 穴位名稱 | 位置描述 |
---|---|---|
1 | 人中穴 | 鼻下唇溝中點 |
2 | 少商穴 | 大拇指橈側指甲角旁 |
3 | 隱白穴 | 大腳趾內側指甲角旁 |
4 | 大陵穴 | 手腕橫紋中央 |
5 | 申脈穴 | 外踝尖下方凹陷處 |
6 | 風府穴 | 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 |
7 | 頰車穴 | 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 |
8 | 承漿穴 | 下唇下方凹陷處 |
9 | 勞宮穴 | 手掌心第2、3掌骨間 |
10 | 上星穴 | 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 |
11 | 會陰穴 | 肛門與生殖器之間 |
12 | 曲池穴 | 肘橫紋外側端 |
13 | 海泉穴 | 舌下繫帶中央 |
這些穴位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是「鬼邪」容易入侵的地方,所以古代醫師會用針灸來刺激這些點位。像人中穴大家應該最熟悉,昏迷時掐人中就是這個原理;少商穴放血可以退高燒;勞宮穴按摩能安神助眠。雖然現代醫學對「驅鬼」的說法持保留態度,但這些穴位的治療效果確實是有科學依據的。
說到操作手法,古人特別講究施針的順序和深度。比如要先從人中穴開始,然後是少商、隱白這樣依序進行。而且每個穴位的進針深度都有規定,像風府穴就不能刺太深,不然可能會傷到延髓。現在中醫師在使用這些穴位時,都會結合現代解剖學知識來確保安全。
什麼是十三鬼穴?中醫神秘的穴位組合大公開!這可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特殊針灸療法,專門用來對付那些疑難雜症,尤其是跟精神方面有關的問題。聽到「鬼穴」這名字可能會覺得有點毛毛的,但其實它跟民俗傳說沒關係啦,純粹是中醫對某些特殊穴位的稱呼而已。
十三鬼穴最早記載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裡頭,總共由13個穴位組成,每個穴位都有它特別的功用。古人認為這些穴位能夠調理氣血、安定心神,對於癲狂、癇症、抑鬱這些現代人說的「精神疾病」特別有效。雖然現在醫學發達了,但還是有不少中醫師會用這套方法來輔助治療喔!
來看看這十三個神秘的穴位分別在哪裡吧:
編號 | 穴位名稱 | 位置 | 主要功效 |
---|---|---|---|
1 | 鬼宮(人中) | 鼻下人中溝上1/3處 | 醒腦開竅 |
2 | 鬼信(少商) | 拇指橈側指甲角旁 | 清熱解毒 |
3 | 鬼壘(隱白) | 足大趾內側指甲角旁 | 健脾寧神 |
4 | 鬼心(大陵) | 腕橫紋中央 | 安神定志 |
5 | 鬼路(申脈) | 外踝直下方凹陷處 | 舒筋活絡 |
6 | 鬼枕(風府) | 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 | 祛風醒腦 |
7 | 鬼床(頰車) | 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 | 緩解牙痛 |
8 | 鬼市(承漿) | 下唇下方凹陷處 | 鎮靜安神 |
9 | 鬼窟(勞宮) | 掌心第2、3掌骨之間 | 清心瀉火 |
10 | 鬼堂(上星) | 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 | 明目通竅 |
11 | 鬼腿(曲池) | 肘橫紋外側端 | 清熱解毒 |
12 | 鬼封(海泉) | 舌下繫帶中央 | 開竅醒神 |
13 | 鬼藏(會陰) | 肛門與生殖器之間 | 調理陰陽 |
這些穴位可不是隨便亂扎的喔!中醫師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選擇要針哪些穴位。比如說遇到躁動不安的病人,可能會先扎鬼宮(人中)來讓人鎮靜下來;如果是長期抑鬱的患者,就可能會選鬼心(大陵)來調理心神。每個穴位的深淺、手法都有講究,所以千萬別自己在家亂試啊!
現代中醫對十三鬼穴的研究也越來越多,發現這些穴位確實對調節神經系統有幫助。有些醫院的精神科甚至會結合西醫治療,用針灸來輔助改善患者的睡眠障礙、焦慮等問題。雖然名字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其實就是古人用他們的方式在治療心理疾病啦!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十三鬼穴到底在哪裡?一次搞懂所有位置」,其實這是中醫針灸裡超特別的穴位組合,專門用來處理一些疑難雜症。這些穴位分佈在頭面、四肢和軀幹,每個都有自己獨特的作用,今天就來幫大家整理清楚,讓你們一次看懂!
首先要說的是,十三鬼穴最早記載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裡,古人認為這些穴位可以治療「邪病」,也就是現代說的精神異常、癲癇等症狀。不過現在中醫師也會用來調理氣血、安神定志,用途比想像中更廣喔!
編號 | 穴位名稱 | 位置 | 主要作用 |
---|---|---|---|
1 | 鬼宮(人中) | 鼻下人中溝上1/3處 | 醒腦開竅 |
2 | 鬼信(少商) | 拇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 清肺瀉熱 |
3 | 鬼壘(隱白) | 足大趾內側指甲角旁0.1寸 | 健脾寧神 |
4 | 鬼心(大陵) | 腕掌橫紋中點 | 清心安神 |
5 | 鬼路(申脈) | 外踝尖直下凹陷處 | 舒筋活絡 |
6 | 鬼枕(風府) | 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 | 祛風醒腦 |
7 | 鬼床(頰車) | 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 | 通絡止痛 |
8 | 鬼市(承漿) | 下唇下方凹陷處 | 生津止渴 |
9 | 鬼窟(勞宮) | 掌心第2、3掌骨間 | 清心瀉火 |
10 | 鬼堂(上星) | 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 | 清頭明目 |
11 | 鬼腿(曲池) | 肘橫紋外側端 | 清熱解毒 |
12 | 鬼封(海泉) | 舌下繫帶中點 | 開竅醒神 |
13 | 鬼藏(會陰) | 前後陰之間 | 調理陰陽 |
這些穴位雖然名字聽起來有點可怕,但其實都是人體重要的治療點。像是鬼宮就是大家熟悉的人中穴,急救時按壓這裡可以讓人清醒;鬼信少商穴則是感冒喉嚨痛時常用的放血穴位。每個穴位都有它的故事和用途,下次去看中醫時不妨多留意一下!
要特別提醒的是,這些穴位雖然功效強大,但有些位置比較敏感(像是鬼藏會陰穴),千萬不要自己亂針亂按。如果真的需要治療,一定要找專業的中醫師操作,才能安全又有效果。中醫的奧妙就在於每個穴位都有它獨特的個性,了解它們的位置和功能,對養生保健真的很有幫助呢!
為什麼叫十三鬼穴?這些穴位的命名由來其實跟古代中醫對精神疾病的認知有關。古人認為癲狂、癔症等症狀是「鬼魅作祟」,而這十三個穴位專門用來治療這類病症,所以被統稱為「鬼穴」。這些穴位大多分佈在頭面和四肢末端,是古人長期臨床經驗累積下來的特殊治療點,每個穴位的名字也都藏著有趣的典故。
說到這些穴位的命名,真的充滿古人智慧!像是「鬼宮」其實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人中穴,因為它位於臉部正中,古人覺得這裡是「鎮守」的重要位置。還有「鬼路」指的是申脈穴,在腳踝附近,古人想像這裡是鬼魂逃跑的路徑。這些名字雖然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其實反映了古代醫者對精神疾病的理解與治療思維。
下面整理幾個常見的十三鬼穴對照表,讓大家更清楚它們的現代名稱和位置:
古代鬼穴名 | 現代穴位名 | 位置描述 |
---|---|---|
鬼宮 | 人中穴 | 鼻下唇上凹陷處 |
鬼路 | 申脈穴 | 外踝尖下方凹陷 |
鬼床 | 頰車穴 | 下頜角前上方 |
鬼市 | 承漿穴 | 下唇下方凹陷 |
鬼窟 | 勞宮穴 | 手掌心凹陷處 |
這些穴位在現代中醫臨床上仍然經常使用,只是不再用「鬼穴」這麼嚇人的稱呼了。像是勞宮穴現在多用來安神、緩解焦慮,承漿穴則常被用來治療口腔問題。古人發現這些穴位對調節心神特別有效,雖然當時的解釋帶著神秘色彩,但實際治療效果確實存在,這也是中醫傳承千年的智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