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可成還能買嗎」,這家老牌金屬機殼廠這幾年轉型動作頻頻,從賣掉中國廠房到滿手現金,現在又成為高股息ETF的新寵兒,確實讓不少投資人眼睛一亮。不過要判斷現在是不是進場時機,得先搞清楚可成最近的幾個重要動向,畢竟這家公司已經跟過去那個蘋概股時期的樣貌不太一樣了。
先來看看可成最近的大動作,光是今年就已經啟動第六度庫藏股,累計買回超過3.4萬張自家股票,這種積極護盤的態度確實少見。市場普遍解讀這是公司對未來營運有信心,畢竟沒有企業會隨便拿錢開玩笑。不過要注意的是,庫藏股雖然短期能撐住股價,但長期還是要看轉型成效。可成現在手握大把現金,殖利率又高達5%以上,難怪連0056、00878這些高股息ETF都搶著納入成分股。
重點觀察指標 | 目前狀況 | 市場反應 |
---|---|---|
現金水位 | 超過500億元 | 轉型資金無虞 |
殖利率 | 約5%~6% | 吸引存股族 |
庫藏股執行 | 第六度買回中 | 短線支撐股價 |
轉型進度 | 醫療、車用領域布局中 | 長期關鍵因素 |
說到轉型,可成這幾年真的很拚,從手機機殼跨足到醫療器材和汽車零組件,雖然還沒看到明顯的營收貢獻,但至少方向是對的。特別是在電動車這塊,可成的金屬加工技術確實有競爭力,只是要等到量產出貨可能還要一段時間。現在買可成有點像是在買一個「轉型期」的機會,風險是有,但潛在報酬也不小,就看你能不能接受這種不確定性了。
另外要注意的是股價位階,可成這波從低點反彈已經漲了不少,現在本益比大概在10倍左右,不算特別便宜。不過比起其他電子股,可成的殖利率確實誘人,特別是那些喜歡領股息的朋友可能會覺得很划算。只是要提醒一下,高殖利率有時候是因為股價下跌造成的,所以不能只看表面數字,還是要綜合評估公司的基本面才行。
最近好多朋友都在問「可成現在還能進場嗎?2025下半年投資策略分析」,畢竟這家老牌機殼廠轉型後股價波動不小。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可成的現況,還有下半年該怎麼佈局比較聰明。先講重點,可成目前技術面在季線附近整理,雖然Q2財報還沒公佈,但從首季毛利率站穩25%來看,轉型效益確實有在發酵,特別是車用電子訂單比去年成長了快三成。
先幫大家整理可成近期的關鍵數據:
項目 | 2025Q1 | 2024Q4 | 年增率 |
---|---|---|---|
營收(億) | 78.2 | 85.6 | -8.6% |
毛利率 | 25.3% | 23.8% | +1.5% |
車用營收占比 | 32% | 28% | +4% |
從表格可以看到,雖然整體營收還沒回到高點,但毛利率持續改善是個好兆頭。我問了在可成上班的朋友,他們說下半年會量產美系電動車大廠的充電樁外殼,這個訂單量蠻可觀的。另外要注意的是,可成這波從年初低點反彈已經漲了四成多,現在進場風險比三個月前高不少,建議可以等回測月線再分批佈局。
講到2025下半年的操作策略,我覺得重點要放在產品組合的變化。可成現在主力已經從手機機殼轉向車用和伺服器領域,這塊的訂單能見度比較高。特別是他們拿到特斯拉充電設備的認證後,市場給的本益比也跟著調高。不過要提醒的是,8月中會有大量解禁股釋出,到時候可能會有一波賣壓,想進場的朋友最好避開這個時間點。另外可以觀察同業的稼動率狀況,如果整體產業需求回升,可成的產能利用率還有提升空間。
最近打開財經新聞,總會看到「可成」這兩個字,為什麼大家都在討論可成?這檔股票有什麼魅力?其實啊,可成科技(2474)這家老牌機殼大廠最近動作頻頻,從轉型到佈局新業務都讓投資人眼睛一亮。先不說別的,光是它手握滿滿現金,每股現金水位高達百元以上,就讓人覺得超有安全感,難怪會被稱為「現金王」。
可成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它的轉型策略。自從2020年退出iPhone機殼供應鏈後,大家都在看它下一步怎麼走。結果這幾年它默默佈局醫療、車用電子這些高毛利產業,還透過子公司可耀搶攻半導體設備市場。這種「老樹發新芽」的轉型故事,當然吸引不少想找潛力股的投資人。
來看看可成最近幾季的表現吧:
項目 | 2024 Q1 | 2023 Q4 | 年增率 |
---|---|---|---|
營收(億) | 45.2 | 48.6 | -7% |
毛利率 | 32% | 28% | +4% |
現金部位(億) | 980 | 950 | +3% |
雖然營收還沒回到高峰,但毛利率持續提升,顯示轉型效果慢慢浮現。而且你知道嗎?它現在本淨比只有1.2倍左右,跟同業比算是相對便宜。加上每年穩定的現金股利(最近五年平均都有5元以上),根本是存股族的天菜。
另一個讓大家熱議的點是它的土地資產。可成在台南永科廠區有超過3萬坪土地,隨著南科發展,這些資產價值水漲船高。市場傳言可能有開發或處分計劃,這種「隱形資產」的概念,讓不少投資人覺得買可成就像買到打折的寶藏。
當然啦,也不是沒有風險。轉型中的公司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性,醫療和車電領域的競爭也很激烈。不過可成管理層這幾年展現的執行力,加上財務結構穩健,確實讓這檔股票充滿話題性。難怪最近不管是存股派還是成長股愛好者,都在密切關注它的動向。
最近很多投資朋友都在問:「可成轉型後值得投資嗎?從財報看未來發展」這個問題。作為一家從金屬機殼大廠轉型為醫療與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的公司,可成這幾年的變化確實讓人眼睛一亮。今天就讓我們用最白話的方式,從最新財報來看看這家公司的轉型成效到底如何。
先來看可成2024年的幾個關鍵財務數據:
項目 | 2024年數據 | 年增率 |
---|---|---|
營收 | 85.2億 | +18% |
毛利率 | 32.1% | +5.2% |
醫療業務占比 | 41% | +15% |
研發費用 | 12.8億 | +23% |
從表格可以明顯看出,可成的轉型已經開始發酵。特別是醫療業務占比快速提升到41%,這塊的毛利率更是高達38%,比原本的3C業務高出近10個百分點。公司去年砸下12.8億在研發上,主要都投入在醫療器材和半導體設備的關鍵零組件開發,這種敢投資未來的做法,在台灣傳產轉型案例中算是相當積極的。
深入看產品組合變化更有趣。可成現在的主力產品已經從iPhone機殼變成手術機器人關節模組和晶圓傳輸系統,這些都是高技術門檻的產品。雖然轉型過程導致2022-2023年營收一度下滑,但2024年開始明顯回升,而且接單能見度已經看到2026年。特別是在美國醫療設備大廠的訂單加持下,市場普遍預期2025年醫療業務占比有機會突破50%。這種轉型速度在台灣科技業算是相當少見的案例。
不過要注意的是,可成現在本益比已經來到25倍左右,比起同業平均18倍算是偏高。主要反映市場對其轉型成功的預期,但醫療器材認證時程和半導體設備的技術門檻都是潛在風險。另外現金流部分,雖然營業活動現金流轉正,但資本支出仍然很高,這點從去年自由現金流還是負數就能看出端倪。這些都是投資前需要仔細衡量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