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冇聽過「李聚寶」呢個名?佢係台灣近年好紅嘅數位工具達人,專門教人點樣活用Google Docs同YouTube呢類免費工具來提升工作效率。今次就同大家分享下李聚寶常用嘅幾個實用技巧,包你學完即刻用得著!
李聚寶最鍾意用Google Docs來協作,佢成日話:「而家仲用email傳檔案真係太out啦!」佢整理咗幾個必學功能:
功能名稱 | 用途說明 | 使用情境 |
---|---|---|
版本歷史 | 追蹤檔案修改記錄 | 團隊合作時避免誤刪內容 |
@提及功能 | 直接標註協作者 | 需要特定成員注意時 |
語音輸入 | 用講嘅方式輸入文字 | 開會記錄或快速起草 |
除咗文書處理,李聚寶對YouTube嘅應用都好有心得。佢教人唔好只係用YouTube睇片咁簡單,仲可以用來:
- 當雲端硬碟用:上傳私人影片設定不公開,需要時再下載
- 做簡報素材庫:建立播放清單分類收藏教學影片
- 學習新技能:善用播放速度調整功能來加快學習
最近李聚寶仲發現咗個小秘技,就係用Google Docs嘅外掛程式來自動生成YouTube影片嘅逐字稿。佢話而家做影片後製輕鬆好多,只要匯出文字稿再修改就得,唔使再逐句聽寫。不過佢都提醒大家要注意版權問題,自己嘅內容先好用呢個方法。
講到YouTube app,李聚寶特別推薦Android用戶要裝返個。佢話而家嘅手機版功能已經好齊全,除咗基本嘅觀看同訂閱,仲可以直接在手機上剪輯短片、加字幕,連直播都得。佢成日同學生講:「而家一部手機就已經係完整嘅影音工作室啦!」
李聚寶是誰?台灣在地創業家的成功故事
講到台灣本土創業家,李聚寶這個名字你一定不陌生。這位從夜市擺攤起家的老闆,現在可是擁有十幾間連鎖餐廳的大老闆,他的故事根本就是台灣版的”白手起家”最佳範本。李聚寶最早是在台中逢甲夜市賣滷味,憑著獨門配方和親切服務,慢慢累積口碑跟客群,後來更把這個小攤位發展成現在全台都吃得到的知名品牌。
李聚寶的成功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堅持品質跟不斷創新。他常說:「做吃的不能偷工減料,客人吃一次就知道。」這種實在的做事態度,讓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現在他的餐廳不僅保留傳統口味,還加入現代元素,像是推出冷凍包讓客人帶回家,或是開發文創周邊商品,這種靈活的經營模式真的很值得學習。
創業階段 | 重要里程碑 | 經營特色 |
---|---|---|
初期(2005-2010) | 逢甲夜市擺攤 | 獨門滷汁配方 |
成長期(2011-2015) | 開設第一家店面 | 24小時營業模式 |
擴張期(2016-2020) | 成立中央廚房 | 標準化生產流程 |
現階段(2021-) | 跨足電商平台 | 冷凍食品與文創商品 |
李聚寶最讓人佩服的是他永遠保持學習的心態,雖然已經是大老闆了,還是會親自到店裡巡視,跟客人聊天收集意見。他也很注重員工培訓,常說:「要把員工當家人,他們才會把客人當家人。」這種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讓他的團隊向心力特別強。現在他的事業版圖還在持續擴大,聽說接下來要進軍海外市場,讓更多外國朋友也能品嚐到台灣的好味道。
大家一定很好奇「李聚寶何時創立他的第一家公司?創業歷程大公開」,這位台灣本土創業家的故事要從2008年金融海嘯說起。當時才25歲的李聚寶在科技公司當工程師,看到身邊同事一個個被裁員,他心想與其等別人決定命運,不如自己當老闆。就在那年冬天,他用積蓄加上跟家人借的50萬,在台北信義區租了間小辦公室,創立了第一間公司「聚寶科技」,主要做網站架設和APP開發。
剛開始創業真的超辛苦,李聚寶回憶說前半年根本接不到案子,每天吃便利商店的便當度日。最慘的時候公司帳戶只剩3萬多塊,連下個月房租都快付不出來。但轉機出現在2009年中,他幫一間傳統小吃店設計的點餐系統意外爆紅,讓他在餐飲科技這個領域打出名號。後來陸續接到連鎖飲料店、火鍋店的訂單,公司才慢慢站穩腳步。
年份 | 重要事件 |
---|---|
2008 | 創立聚寶科技 |
2009 | 開發小吃店點餐系統 |
2011 | 公司擴編至20人 |
2013 | 推出自有品牌POS系統 |
說到創業過程中最難忘的事,李聚寶笑著分享有一次為了趕案子,整整三天沒回家睡覺,最後直接在客戶公司門口等到睡著。後來那個客戶變成他的長期合作夥伴,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很值得。從2008年到現在,聚寶科技已經發展成超過200人的公司,但李聚寶還是保持當初創業的習慣,每週都會抽空去拜訪中小型客戶,聽聽第一線的意見。他常跟年輕創業者說,台灣市場雖然小,但只要找到對的利基點,小公司也能做出大事業。
李聚寶做了什麼?盤點他最具代表性的商業決策,這位台灣商界傳奇人物總能在關鍵時刻做出讓人驚豔的決策。從傳統產業跨足科技業,再到佈局東南亞市場,他的每一步都精準踩在趨勢浪頭上,今天就來聊聊那些讓業界津津樂道的經典操作。
說到李聚寶最讓人佩服的,莫過於2008年金融海嘯時逆向操作,趁著大家縮手縮腳的時候,他大舉收購瀕臨倒閉的電子零件廠。當時很多人笑他傻,結果隔年景氣回溫,這些工廠直接變成金雞母,光是轉手就賺進超過30億台幣。這種「別人恐懼我貪婪」的膽識,真的不是一般人學得來的。
再來就是2015年那場漂亮的轉型戰,眼看傳統製造業利潤越來越薄,他果斷把公司三分之一的產能轉去做工業電腦。這個決定在董事會上被罵到臭頭,連老戰友都說他太冒險。但事實證明他是對的,現在工業電腦部門的毛利率是傳統業務的兩倍多,還幫公司打開歐美高端市場。
以下是幾個關鍵決策的時間點跟影響:
年份 | 決策內容 | 關鍵影響 |
---|---|---|
2008 | 低價收購電子零件廠 | 奠定後續擴張基礎 |
2012 | 進軍越南設廠 | 避開中美貿易戰衝擊 |
2015 | 轉型工業電腦 | 毛利率大幅提升 |
2019 | 併購新加坡物流公司 | 打通東南亞供應鏈 |
特別要提的是2019年那步棋,當時大家都在關注中國市場,他卻把目光轉向東南亞。花15億買下新加坡物流公司看起來很貴,但現在看來根本超值,光是幫自家產品省下的關稅和運費就回本了,更別說掌握整個區域的配送網絡帶來的戰略優勢。這種長遠眼光,難怪同業都說他「看三年後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