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變簡單的說話術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簡單明瞭的表達方式反而成為最珍貴的能力。你有沒有遇過那種講話繞來繞去,聽了半天還是不知道重點在哪的人?其實只要掌握幾個小技巧,就能讓你的表達變得清晰又有力。
首先,養成「先說結論」的習慣。台灣人聊天常常喜歡先鋪陳一大堆背景,但現代人注意力有限,與其讓對方猜你要講什麼,不如開門見山。比如同事問你專案進度,與其從頭開始解釋遇到的困難,不如直接說:「目前進度80%,預計週五可以完成。」這樣對方馬上就能掌握重點。
複雜說法 | 簡單版 |
---|---|
考量到多方因素與不可抗力之影響 | 因為下雨延期 |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進行最適化配置 | 錢不夠要省著用 |
針對此議題進行跨部門協調與溝通 | 找其他部門開會討論 |
再來是用具體的例子代替抽象概念。台灣人很愛說「那個」、「這樣」,但其實對方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在指什麼。比如教長輩用手機,與其說「點這裡再按那個」,不如直接指著螢幕說:「先按綠色通話鍵,再選媽媽的號碼。」視覺化的指引會讓理解變得更輕鬆。
最後是控制資訊量。我們常犯的錯誤就是想一次講太多,反而讓重點被淹沒。就像去夜市買東西,老闆如果一口氣報十種優惠方案,你反而記不住。不如分次說明:「今天飲料買二送一」、「滿百送小菜」,這樣客人反而更容易記住優惠內容。
說話簡單不代表沒深度,反而是經過消化整理後的成果。台灣有句俗語「簡單就是美」,用在溝通上特別貼切。下次要表達前,先想想怎麼用最生活化的方式說清楚,你會發現人際互動變得順暢許多。
1. 誰需要學會簡單明瞭的表達?職場新鮮人必看
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明明很認真做事,但主管或同事總是聽不懂你在說什麼。1. 誰需要學會簡單明瞭的表達?職場新鮮人必看這篇文章就是要告訴你,為什麼簡潔有力的表達在職場這麼重要。很多社會新鮮人習慣用學生時代的報告方式,把話說得很學術、很繞口,結果反而讓溝通變得更沒效率。
在台灣職場,特別是科技業或金融業這種步調快的產業,大家最討厭的就是開會時有人講半天講不到重點。你知道嗎?根據調查,有超過60%的職場糾紛其實都是溝通不良造成的。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幾種常見的NG表達方式,以及該怎麼改進:
NG表達方式 | 問題點 | 改善建議 |
---|---|---|
“關於這個專案的部分,我們可能需要…” | 太多贅詞 | 直接說「這個專案需要…」 |
“理論上來說應該是可行的” | 不確定語氣 | 改成「這個方法可行,因為…」 |
“我不是很確定,但…” | 缺乏自信 | 先確認清楚再報告 |
我認識一個在竹科工作的學弟,他剛進公司時總是把簡單的事情講得很複雜。有次他向主管報告進度,花了10分鐘講各種細節,結果主管只回他:「所以你到底想說什麼?」後來他學會先用一句話講重點,有需要再補充細節,工作效率馬上提升很多。
在台灣職場打滾多年的老鳥都知道,開會時最怕遇到講話沒重點的人。你可能會覺得把事情講得很詳細是負責任的表現,但實際上老闆要的是你能在30秒內讓他聽懂狀況。特別是現在大家都用LINE溝通,如果傳個訊息還要分好幾段,對方可能早就沒耐心看了。
2. 什麼時候該用簡單明瞭的方式説話?關鍵場合解析。其實在台灣的日常溝通中,有時候太過文謅謅反而會讓人覺得有距離感,特別是這幾種關鍵場合,用簡單直白的表達方式反而更能達到效果。
首先就是跟長輩解釋事情的時候,像阿公阿嬤這輩的人,他們習慣用最直接的方式理解事情。如果你講一堆專業術語或是拐彎抹角的說法,他們反而會聽得一頭霧水。比如要解釋智慧型手機的功能,與其說「這個APP具備雲端同步功能」,不如直接說「這個程式可以自動備份照片,換手機也不會不見」來得實際。
再來是職場上的緊急狀況,當事情火燒屁股的時候,誰還有時間聽你長篇大論?這時候就要用最精簡的方式把重點講清楚。例如生產線出問題,與其說「根據我們的品質管理系統顯示製程參數有異常波動」,不如直接說「機器卡住了,要馬上停機檢查」來得有效率。
場合類型 | 複雜說法 | 簡單說法 |
---|---|---|
醫療解釋 | 這個處方箋的藥理作用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 這個藥是止痛的,飯後吃比較不傷胃 |
教學指導 | 請依照最佳化路徑規劃進行移動 | 走這邊比較快,跟我來 |
客戶服務 | 您的需求已建檔並進入處理流程 | 我們已經在處理了,明天給您回覆 |
跟小朋友溝通也是同樣道理,他們的理解能力還在發展中,要用他們能懂的詞彙。比如解釋為什麼要刷牙,說「口腔內的細菌會分解食物殘渣產生酸性物質」不如說「不刷牙會有蛀牙蟲把牙齒咬出洞洞」來得生動。在台灣的市場買菜也是,直接問「這把青菜怎麼賣?」比「請問這個葉菜類的零售單價是多少?」更符合在地的溝通習慣。
3. 為什麼簡單明瞭的溝通能提升工作效率?這個問題其實藏在我們每天的職場日常裡。想像一下,當你收到一封寫得落落長的email,光是看完就要花十分鐘,重點還藏在第三段的小字裡,是不是讓人很想嘆氣?台灣職場最怕這種「文言文式溝通」,大家時間都寶貴,直接講重點才是王道啊!
簡單溝通最明顯的好處就是「省時間」。根據調查,台灣上班族平均每天要處理超過50則工作訊息,如果每則都要反覆確認意思,光是溝通成本就吃掉1/3工時。像我們公司業務部改用「三點式報告法」後,會議時間直接砍半——重點列前三項,每項不超過兩行字,連老闆都稱讚「終於聽得懂年輕人在講什麼了」。
溝通方式 | 平均理解時間 | 錯誤率 |
---|---|---|
長篇大論 | 8分鐘 | 45% |
簡潔重點 | 1.5分鐘 | 12% |
圖表輔助 | 2分鐘 | 5% |
其實台灣人很吃「視覺化」這套,與其寫五百字說明專案進度,不如畫個甘特圖加三句重點。我們設計部同事甚至開發出「便利貼溝通法」——把待辦事項寫在不同顏色便利貼上,紅色緊急、綠色完成,貼在公共區白板,整個團隊進度一目了然。這種做法連總部外國主管來訪時都驚豔,說要帶回國模仿。
口語化表達也很重要,特別是跨部門協作時。像工程師跟行銷團隊開會,與其說「這個API的response time在load testing時出現bottleneck」,不如直接講「系統人多的時候會卡卡,我們在修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懂技術術語,能用生活化例子解釋專業內容,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