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蛻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蟬寶寶長大後脫下的外殼啦!每到夏天,台灣的樹幹上總能看到這些金黃色的空殼,特別是鄉下地方更是常見。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東西,其實蘊藏著大自然超神奇的成長秘密呢!
蟬的一生要經歷好幾個階段,從卵→若蟲→成蟲,而蟬蛻就是若蟲最後一次脫皮時留下的「舊衣服」。你知道嗎?蟬寶寶會在地下生活好幾年(台灣最常見的黑蚱蟬甚至要住2-7年!),等到時機成熟才會爬出地面,找個安全的地方開始這場「金蟬脫殼」的變身秀。這個過程超精采的,牠們會先從背部裂開一條縫,然後慢慢把柔軟的新身體從舊殼裡擠出來,剛出來的時候翅膀還是皺皺的喔!
蟬蛻小檔案 | 說明 |
---|---|
主要成分 | 幾丁質(跟蝦蟹殼一樣的材質) |
常見顏色 | 金黃色或淺棕色 |
出現季節 | 台灣5-9月最常見 |
中藥用途 | 治療感冒、喉嚨痛(要經過專業處理) |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撿蟬蛻的回憶吧?記得我阿公以前都會帶我去公園找,說要收集起來賣給中藥行。其實蟬蛻在傳統中醫裡確實有用途,不過現在更多人是用來做手工藝品或自然觀察教材。下次在樹上看到蟬蛻,可以仔細觀察牠的構造喔!前腳會像鉤子一樣緊緊抓住樹皮,背上的裂痕就是牠脫逃的出口,超有趣的!
說到這個,前陣子我才在陽明山步道看到整排樹幹都掛滿蟬蛻,簡直像在開派對一樣!原來是因為若蟲們會集體出土,這樣才能提高生存機率。而且你知道嗎?牠們脫殼時間通常選在晚上或清晨,就是怕被鳥類發現,等太陽出來時新殼就硬化可以飛走啦~這種生存智慧是不是很厲害?
蟬蜕是什麼?帶你認識這個中藥材的神奇之處。其實它就是我們小時候在樹幹上看過的那種蟬殼啦!每到夏天,蟬寶寶們就會從殼裡鑽出來,留下這些金黃色的空殼,沒想到在中醫眼裡可是寶貝呢。老一輩的台灣人都知道,這東西曬乾後可以拿去中藥行賣,價格還不便宜喔!
蟬蜕在中醫裡有個很專業的名字叫「蟬衣」,聽起來是不是很有意境?它性味甘寒,歸肺、肝經,最厲害的就是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像現在這種悶熱的夏天,很多人容易喉嚨痛、眼睛紅腫,中醫師就會開含有蟬蜕的處方。特別是小朋友發燒起疹子,老中醫最愛用這個搭配其他藥材,效果特別溫和。
主要功效 | 適用症狀 | 常見搭配藥材 |
---|---|---|
疏散風熱 | 感冒發熱、頭痛 | 金銀花、連翹 |
利咽開音 | 聲音嘶啞、喉痛 | 桔梗、甘草 |
明目退翳 | 眼睛紅腫、流淚 | 菊花、決明子 |
止驚定搐 | 小兒夜啼、驚風 | 鉤藤、天麻 |
記得小時候阿嬤總會把撿來的蟬蜕泡成茶,說是可以「退火氣」。現在想想還真有道理,因為現代研究發現蟬蜕含有甲殼素和多種氨基酸,確實有抗發炎的作用。不過要提醒大家,路邊撿的蟬壳可能沾有灰塵或農藥,最好還是到合格中藥行購買經過處理的藥材比較安全。中醫師也說孕婦和體質特別虛寒的人要謹慎使用,畢竟每個人體質不同嘛!
說到採集蟬蜕的季節,現在7月正是最好的時候。清晨到公園或郊外的樹林裡,經常能看到樹幹上掛著這些金黃色的小殼。有些老經驗的採藥人會在天還沒亮時就出門,因為這時候的蟬蜕最完整也最乾淨。聽說品質好的蟬蜕要完整、色澤金黃、沒有破損,這樣的藥效最好,價格也能賣得比較高呢!
夏天走在路上,總會看到樹幹上掛著金黃色的蟬殼,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蟬要蜕皮?原來是成長必經過程。其實這跟我們人類長高要換衣服一樣,蟬寶寶長大了,舊的外殼裝不下啦!蟬的一生要經歷好幾次蜕皮,每次都是為了迎接下一個成長階段,超級神奇的啦~
蟬的成長過程可以分成幾個重要階段,我們用表格來看看:
階段 | 時間長度 | 蜕皮次數 | 生活環境 |
---|---|---|---|
卵 | 約6-10週 | 無 | 樹枝內 |
若蟲 | 2-17年 | 4-5次 | 地下 |
成蟲 | 2-6週 | 最後1次 | 地面/樹上 |
最讓人驚訝的是,蟬若蟲竟然可以在地下生活這麼久!牠們靠吸食樹根汁液維生,每次蜕皮都會長大一點。等到時機成熟,若蟲會爬出地面,找個安全的地方進行最後一次蜕皮。這時候牠們的身體超級柔軟,要花好幾個小時才能完全展開翅膀,變成我們熟悉的會鳴叫的成蟲。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蟬要選在晚上蜕皮?這是因為剛蜕完皮的蟬超級脆弱,夜晚溫度比較涼爽,而且天敵也比較少。牠們會先把舊殼固定在樹幹上,然後慢慢從背部裂開一條縫,像脫外套一樣把整個身體擠出來。這個過程要是被打擾,蟬可能就會變畸形,甚至死掉呢!所以下次看到正在蜕皮的蟬,記得要保持距離,讓牠們安安靜靜完成這個重要的成長儀式喔。
蟬蜕在什麼時候出現?夏季最容易觀察到,特別是現在7月這個時節,走在台灣的公園或山區步道,常常能在樹幹上發現這些金黃色的空殼。蟬寶寶們選擇在悶熱潮濕的夜晚完成牠們的「畢業典禮」,從若蟲階段蛻變成會飛的成蟲,留下的蟬蜕就像大自然贈送給我們的夏季限定標本。
這些半透明的蟬蜕通常會黏附在樹皮、欄杆甚至牆壁上,仔細觀察會發現前端有個整齊的裂縫,那就是蟬寶寶鑽出來時撐開的「逃生口」。老一輩的台灣人常說,撿到完整的蟬蜕代表好運,有些中藥行也會收購,不過現在更多人喜歡帶小朋友一起尋找蟬蜕,變成超有趣的夏日親子活動。
觀察重點 | 說明 |
---|---|
出現時間 | 6-9月,尤其雨後悶熱的夜晚 |
常見地點 | 樹幹離地30-150公分處 |
特徵辨識 | 金黃色、半透明、前胸背板有倒Y字紋 |
注意事項 | 勿用力拉扯,容易斷裂 |
最近颱風剛過,很多樹林邊緣的蟬蜕都被雨水打落了,建議可以往較乾燥的相思樹或樟樹林找找看。記得帶個小盒子裝戰利品,這些蟬蜕輕輕一碰就會碎掉,我上次就是用面紙包著帶回家,結果打開來已經變成「蟬蜕拼圖」了。台灣常見的蟬種像熊蟬、薄翅蟬的蟬蜕都很好認,形狀像個迷你太空人,背部線條特別明顯,傍晚時分逆光看還會閃閃發亮呢!